西津渡头江雨来,雨点入江江水回。
云飞逐风沙走石,咫尺不见东冈台。
台树丛丛还可望,台上看江更奔放。
明朝拟下鄱阳船,月色浮江水微浪。
西津渡头江雨来,雨点入江江水回。
云飞逐风沙走石,咫尺不见东冈台。
台树丛丛还可望,台上看江更奔放。
明朝拟下鄱阳船,月色浮江水微浪。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雨季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边雨景的动态美与静谧美。
首句“西津渡头江雨来”,开篇即点明地点与天气,西津渡头,江雨初降,为全诗定下了阴雨绵绵的基调。接着,“雨点入江江水回”,雨滴落入江中,激起层层涟漪,江水似乎在回应着雨的节奏,展现出雨与水之间微妙的互动。
“云飞逐风沙走石”一句,将视线从水面转向天空,云随风动,仿佛追逐着风中的沙石,形象地描绘了雨后云层的动态变化,赋予画面以动感。
“咫尺不见东冈台”则转而描写近景,雨雾使得远处的东冈台变得模糊不清,咫尺之间也难以辨认,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接下来,“台树丛丛还可望,台上看江更奔放”两句,视角再次转换,从远处的云雾转向近处的树木,虽然东冈台上的树木尚可辨识,但站在台上远眺江面,却能感受到江水的奔腾不息,展现出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气势。
最后,“明朝拟下鄱阳船,月色浮江水微浪”展望未来,诗人想象着明日乘船前往鄱阳湖,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预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后江边的自然景观,既有动态的雨景与云雾,也有静态的树木与江水,通过对比与转换,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昨夜潇潇数点雪,谁云老梅冻欲折。
南枝争放雪中花,深苑无人香凛冽。
叩门忽讶三英来,不知为我还为梅。
亟呼切鲙破腊瓮,掀髯一笑心眼开。
梅兮酒兮俱我友,对梅一吸尽一斗。
君来只道看梅花,忽成六逸君乐否。
得意之境须尽欢,香在梅梢杯在手。
颓然大醉问梅花,一月几逢笑开口。
四山攒青冥,连壑断复续。
势若蹲狮王,屹如撑鳌足。
迤逦折而南,峭萼千寻矗。
忽焉幻神工,石篆纷垂玉。
半壁腾蛟螭,天经焕梵箓。
藤萝不敢侵,旃檀四时馥。
花雨散文殊,松龛隐佛屋。
素月贴岩飞,孤云傍岩宿。
暧暧望村墟,濛濛俯涧谷。
天风送潮音,高树钟声肃。
静心参妙偈,虚寮恣远瞩。
窅然万虑空,遥峰见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