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则无鱼,至察则无徒。
山薮贵藏疾,大川恒纳污。
仲举见已晚,元礼陨其躯。
疾甚乃主乱,反以瑕败瑜。
嘉木未易茂,荆棘可胜诛。
所以明哲士,但在守德隅。
周诗歌猃狁,薄伐不穷驱。
至清则无鱼,至察则无徒。
山薮贵藏疾,大川恒纳污。
仲举见已晚,元礼陨其躯。
疾甚乃主乱,反以瑕败瑜。
嘉木未易茂,荆棘可胜诛。
所以明哲士,但在守德隅。
周诗歌猃狁,薄伐不穷驱。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石宝的《感兴三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至清则无鱼,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诗以水的清澈与鱼的存在、观察的精细与朋友的缺失为喻,表达了过于追求完美可能导致孤独或失去某些事物的道理。清澈的水中难以容纳鱼儿,过分的洞察可能会使人变得孤僻,难以结交朋友。
“山薮贵藏疾,大川恒纳污。”这里将山林比作隐匿疾病的地方,大河比作接纳污秽的场所,暗示了社会中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同时也说明了包容的重要性。山林中的疾病需要被隐藏,以免传播;大河中的污秽需要被接纳,因为河流的流动可以净化这些杂质。
“仲举见已晚,元礼陨其躯。”引用了历史人物的故事,通过“见已晚”和“陨其躯”的对比,强调了及时察觉问题和采取行动的重要性。仲举和元礼可能指的是历史上对某些事情反应迟缓或未能妥善处理的人,他们的结局可能是悲剧性的。
“疾甚乃主乱,反以瑕败瑜。”这句话指出,在疾病严重时才开始治理,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并且可能因为小的瑕疵而毁坏原本美好的事物。这里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以及保持事物整体和谐的重要性。
“嘉木未易茂,荆棘可胜诛。”通过“嘉木”(美好的树木)和“荆棘”(杂草)的对比,表达了培养美好事物的不易,以及清除有害事物的必要性。美好的事物不容易茁壮成长,但有害的事物却很容易滋生,因此需要不断地努力去维护和改善环境。
“所以明哲士,但在守德隅。”最后,诗人总结道,明智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坚守道德底线。他们明白在社会中如何保持正直、公正,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