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
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
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
运移矜物化,川上感馀情。
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
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
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
运移矜物化,川上感馀情。
这首《初秋诗》描绘了从夏末到初秋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点明季节转换,夏日的炎热逐渐消散,凉爽的秋风开始吹拂,暗示着自然界的更替与变化。接着,“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两句,通过绿草的颜色未变和白露的满地,展现了初秋特有的清新与宁静,同时也预示着季节的微妙过渡。
“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远处的秋云飘动,近处的寒蝉哀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最后,“运移矜物化,川上感馀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绪。这里的“运移”既指自然界的季节变换,也可能是对人生流转的隐喻;“矜物化”则是对万物变化的敬畏与感慨;“川上感馀情”则可能是指在河边或水边,诗人因自然美景而引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初秋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北平山头羽穿石,将军醉眼横夜色。
高堂白昼坐眈眈,想见负嵎俱辟易。
铜镮锁深双古槐,霍地啸舞含风雷。
三生得非故人积,变化为我腾空来。
目光射庭威百步,童奴近前初不怒。
再三未敢尺箠麾,生绡张罗红打围。
头如可编须可捋,约莫留皮是浑脱。
世上丹青得许神,向来叶公龙乃真。
笑渠槛中直摇尾,不动齿牙犹咀尔。
乾坤意气空峥嵘,饥鼠倒齧云母屏,论功有不如狸狌。
人间猛者何暇像,韩公歌行最知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