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尽蛟龙驯,桃源沙飞愁杀人。
东方乱后再反覆,忆昔过此增烦辛。
扁舟困顿不得携,贼壕只在河东西。
路官邑子微服走,大屋高门狨獍啼。
到今事定还是非,请问流民归未归。
黄河水尽蛟龙驯,桃源沙飞愁杀人。
东方乱后再反覆,忆昔过此增烦辛。
扁舟困顿不得携,贼壕只在河东西。
路官邑子微服走,大屋高门狨獍啼。
到今事定还是非,请问流民归未归。
这首《桃源行》是明代诗人郑善夫的作品,通过描绘桃源的景象与历史变迁,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首句“黄河水尽蛟龙驯”,以黄河的平静象征历史的平息,蛟龙驯服则寓意着战乱的结束。接着“桃源沙飞愁杀人”一句,将桃源这一理想之地置于现实的残酷之中,沙飞象征战乱的烽烟,愁杀人则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哀伤。
“东方乱后再反覆”点明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经历了混乱之后又再次反复,暗示了时代的不稳定。接下来“忆昔过此增烦辛”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感慨。
“扁舟困顿不得携,贼壕只在河东西”描绘了诗人或民众在战乱中的艰难处境,扁舟代表了逃避战乱的脆弱船只,而贼壕则是敌对势力的防御工事,两者相对,凸显了生存环境的险恶。
“路官邑子微服走,大屋高门狨獍啼”通过对比官府与普通百姓的不同遭遇,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距。路官(官员)和邑子(地方官员)微服私访,却只能在大屋高门中听到狨獍(象征邪恶的动物)的啼声,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最后,“到今事定还是非,请问流民归未归”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流离失所者的同情。诗人询问流民是否已经回归家园,实际上是对社会安定与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以桃源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