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岭有祗园,每来叩法门。
泉仍千载韵,柏以万年论。
古月常印水,微风不动幡。
俗僧去已尽,本色碧云存。
隔岭有祗园,每来叩法门。
泉仍千载韵,柏以万年论。
古月常印水,微风不动幡。
俗僧去已尽,本色碧云存。
这首诗描绘了碧云寺的静谧与庄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首联“隔岭有祗园,每来叩法门”,开篇即点明了碧云寺的位置与宗教功能,仿佛一座跨越山岭的圣地,吸引着信徒前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启示。
颔联“泉仍千载韵,柏以万年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泉水与古柏赋予了时间的深度,它们见证了千年变迁,依然保持着各自的风韵与生命力,象征着碧云寺悠久的历史与不朽的精神。
颈联“古月常印水,微风不动幡”,进一步渲染了寺院的宁静氛围。月光如水,映照在清澈的溪流上,微风轻拂,却未动那迎风飘扬的经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尾联“俗僧去已尽,本色碧云存”,表达了对寺院精神的深刻理解。在世俗的喧嚣中,真正的修行者已经离去,但碧云寺的核心精神——纯净与真我,却如同山间清泉,永远流淌,永不消逝。
整首诗通过对碧云寺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内涵,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高度赞赏。
吉日棹讴发,蘼芜江上青。
纵鱼跃冰渚,思雁度烟汀。
归梦波能越,离歌酒暂停。
远岑朝在目,新月夕扬舲。
重访神君馆,还经孺子亭。
辞高誇白雪,人去叹晨星。
旧宅花留树,荒阡蕙荐馨。
啼莺候来客,春暮许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