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江上一身轻,野服初成拄杖行。
祗好白云相伴住,天台庐阜听松声。
归来江上一身轻,野服初成拄杖行。
祗好白云相伴住,天台庐阜听松声。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虞集所作,名为《自赞题白云求陈可复所写像》。诗中描绘了诗人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淡泊与宁静之美。
首句“归来江上一身轻”,诗人以轻松自在的姿态描绘自己从尘世归来,仿佛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心灵得到了释放。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自由之感,也暗示了他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接着,“野服初成拄杖行”一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方式。穿上朴素的山野服饰,手持拐杖,漫步在大自然之中,这种简朴而自在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亲近。
“祗好白云相伴住”,诗人以白云为伴,寓言自己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白云象征着纯洁与自由,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最后一句“天台庐阜听松声”,将目光投向了具体的山川景致——天台山和庐山,诗人在这里倾听松涛之声,进一步深化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松声寓意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归隐山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元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情趣。
雪嵓森危有老柏,几度寒泉漱秋月。
气淩层空白日寒,根贯断崖苍石裂。
奔腾逝水送流光,剥落古苔封老节。
明堂未作栋梁材,潦倒风霜半无叶。
何人胸次富泉石,巨然袖中董元笔。
崖倾岸绝无人见,夜半移舟真有力。
贤侯笔力今曹植,气象参天二千尺。
为回笔力挽万牛,顿觉烟岚少颜色。
平生便静今衰老,黄雀傍檐嫌啅噪。
忽闻燕语绝可怜,亟出披衣任颠倒。
呢喃似说经岁别,念我穷愁加慰劳。
飞云轩在容借不,故里故园聊一到。
不然为我达一信,问讯平安却相报。
黎明与汝当远别,汝可低头听吾告。
稻粱多处足罗网,闭口忍饥无抵冒。
芹泥深垒要安稳,艾叶傥来休急躁。
明年按部定经此,与汝相期永为好。
临行叮嘱主人翁,千万莫将天物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