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浯溪》
《浯溪》全文
宋 / 庄崇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元翁作颂鲁公书,峭壁云烟万古垂。

三绝堂前月浸碧,两峰亭下草生悲。

英风义概有存者,流水高山谁会之。

便使中原归赵璧,磨崖再勒中兴碑。

(0)
翻译
元翁创作赞歌,鲁公书法如峭壁云烟,千年流传。
三绝堂前,月光映照碧绿,两峰亭下,草木生长似乎带着哀伤。
英雄的风范和高尚的情操尚有人记得,但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又有谁知?
即使让中原重归赵国的美玉,也要在石崖上刻写下复兴的碑文。
注释
元翁:指元代某位翁姓作者。
鲁公:可能指宋代书法家颜真卿,因其封爵为鲁郡公。
峭壁云烟:形容书法笔力雄劲,如峭壁上的云烟般飘逸。
垂:流传。
三绝堂:可能指某个名胜古迹或书房。
月浸碧:月光照亮的碧绿色景致。
两峰亭:可能是有两座山峰的亭子。
悲:哀伤,这里可能象征历史沧桑。
英风义概:英雄的气概和高尚的节义。
存者:尚存于世的人。
流水高山:比喻知音难觅,出自《列子·汤问》。
会:理解,领会。
中原:古代中国中部地区。
赵璧:比喻珍贵的物品或人才。
磨崖:石崖上。
中兴碑:记载国家复兴事迹的碑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赞美之情。"元翁作颂鲁公书"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而"峭壁云烟万古垂"则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历久弥新的意境。

"三绝堂前月浸碧,两峰亭下草生悲"这两句诗,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带有淡淡哀愁的情感。这里的"三绝堂"、"两峰亭"都是实指,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接着的"英风义概有存者,流水高山谁会之"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文化精髓的追寻与思考,以及对那些能够理解和传承这些精神的人的赞叹。

最后两句"便使中原归赵璧,磨崖再勒中兴碑"则是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举例,表达了对于国家安定、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以及对那些能够致力于此并留下痕迹的人物的敬意。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失深邃,情感丰富而又蕴含哲理,是一篇颇有古典韵味的佳作。

作者介绍

庄崇节
朝代:宋   籍贯:长沙(今属湖南)

庄崇节,长沙(今属湖南)人。理宗宝祐五年(一二五七)曾游浯溪,事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三。
猜你喜欢

长至班罢

岁晚沧江客未还,履长冠冕尚随班。

五更漏水浮银箭,千里籓封傍雪山。

旧典岁修知国体,孤臣身远忆天颜。

新阳一脉须调护,环佩归来学闭关。

(0)

食菱

一曲菱歌江上秋,画船归近望江楼。

北来物色浑如玉,南望乡关第几州。

风味疑从仙掌堕,水芳曾傍锦云浮。

岁寒独枉佳人惠,消得相如一片愁。

(0)

寓谷亭二首·其二

驾言登高丘,凭南望天涯。

彷佛北堂树,秾郁时敷披。

心恍神与俱,长跪毕我私。

初言定省违,次言苦路岐。

三言近起居,四言长相思。

五言母慈重,未能报男儿。

滔滔殊不已,涕泗交相垂。

浮云自南来,双日忽如遗。

茫茫千里外,想仰徒噫嘻。

日夕山下归,露草青离离。

(0)

安山道中晚棹

洋洋水波逝,水钦川上怀。

遂将去齐鲁,明当度江淮。

远役谢尘鞅,高居理茅斋。

沙田二三顷,婉娈东海涯。

芳春景物丽,夕阳襟抱佳。

耕读有遗轨,长使愿无乖。

(0)

七夕

家家乞巧设丝萝,何事无能解帝呵。

今日星稀初整驾,昨宵云暮巳停梭。

空闺月冷穿针缕,孤客衣单叹汉河。

共惜天孙多别怨,不知人世更愁多。

(0)

赠吴符远并谢其借书末章及之·其三

摇笔将吞楚,抡才巳大吴。

朱霞半天绮,白鹤一□孤。

秋老溯浙水,花明又圣湖。

三年劳顾盻,惭愧未新吾。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郑潜 程洵 傅熊湘 陈方恪 李雯 许炯 金兆燕 李符 耿湋 释善珍 陈岩 陆震 瞿士雅 李延兴 石孝友 多隆阿 王吉昌 周麟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