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远平分翠,楼高迥得秋。
暝随归鸟至,清与故人留。
地僻尘稀到,云轻栋欲浮。
林光新雨净,湖影夕阳收。
短笏频支颊,重帘不下钩。
画姿疑浅著,诗境入冥搜。
吏服终同隐,村居且当游。
百年浑对此,何必泛扁舟。
山远平分翠,楼高迥得秋。
暝随归鸟至,清与故人留。
地僻尘稀到,云轻栋欲浮。
林光新雨净,湖影夕阳收。
短笏频支颊,重帘不下钩。
画姿疑浅著,诗境入冥搜。
吏服终同隐,村居且当游。
百年浑对此,何必泛扁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卷。首联“山远平分翠,楼高迥得秋”以远山和高楼起笔,翠色与秋意交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接着,“瞑随归鸟至,清与故人留”两句,通过傍晚时分归鸟的景象和与老友相聚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静谧与和谐。
“地僻尘稀到,云轻栋欲浮”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云轻风微,仿佛连房屋的栋梁都飘浮在云端,充满了超凡脱俗之感。“林光新雨净,湖影夕阳收”则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雨后的清新与夕阳的余晖相互映照,展现出大自然的纯净与美丽。
“短笏频支颊,重帘不下钩”通过诗人手持短笏、倚靠在重帘前的细节,表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画姿疑浅著,诗境入冥搜”则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与探索,即使画作看似简单,但诗人的意境却深邃难测。
最后,“吏服终同隐,村居且当游”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百年浑对此,何必泛扁舟”则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认为在这样的美景中度过一生,比漂泊不定更有意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王郎昔与梁生居,辽左烽烟谈笑馀。
梁生作书遥与我,此中乃有王郎人不如。
自从辽事溃败罪督死,王郎徒步归乡里。
我从燕市遇梁生,不语泪下如流水。
王郎高才举于乡,声名鹊起羽翼长。
十年而今得一见,典衣奏伎同飞觞。
酒酣相看意复恶,为君起舞还命酌。
督师失守有恒罪,是逆非逆果何若。
此事君应解其故,试望胡沙迷海雾。
君来仍主督师家,何以报之前途赊。
去逢梁生为问信,岁荒久客安归耶。
他人小恩勿烦受,无乃空作祢衡挝。
秋空作影波如剪,碧沁遥山深逾浅。
镜魄风吹晓月弦,谁为弹鸣冷光偃。
袅袅寒江小女儿,玉毫香字写唇脂。
工书早博夫人誉,得句嫌称幼妇词。
谁为莺燕谁蜂蝶,相对赠诗还惜别。
恨不携将鹦鹉飞,教向帘间难七发。
寂寞霜枫泪薜墙,写叶能销水力香。
惟有诗篇长绣面,传得新题到沈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