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王校理守琅琊》
《送王校理守琅琊》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wángxiàoshǒuláng
sòng / guāng

jīnménjuànmíngqiānchūdōngfāng

fēnglüècānghǎifénjìnxiāng

qínbēitáishídàofānmáng

guóyáoyìngshídāngniánchéngxiāngláng

翻译
在金门疲惫地鸣响着美玉,千名骑士从东方出发。
他们的行程沿着大海的边界,靠近故乡的枌榆树林。
古老的秦碑上青苔侵蚀了字迹,鄅稻田里的稻穗日日翻动着金黄的芒。
远方的官员应该能辨认,那是当年的丞相大人啊。
注释
金门:古代宫殿的名称,这里代指朝廷。
玉:象征贵重和尊贵。
封略:边境地区,疆界。
沧海:形容大海,象征辽阔。
枌榆:古代常用于指代故乡或田园。
秦碑:秦朝时期的古碑,可能含有历史遗迹。
鄅稻:古代的一种谷物。
丞相:古代官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远离家乡,赴任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场景。开篇“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两句,通过对金门(可能指军营大门)上倦鸟的描写,以及千骑队伍向东方出发的情景,勾勒出了离别时的氛围和壮观。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两句,则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人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绘,将自己的心境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传达了一种离愁。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两句,以古代遗迹和农事为背景,展现了时间流逝与生命的轮回。秦碑上的苔藓覆盖着古人留下的文字,表明岁月在无声中侵蚀一切,而“鄅稻日翻芒”则描绘出农作物生长的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哀愁与对生命力度的赞美。

最后,“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对于往昔荣耀的回忆和对未来职责的期待。诗人通过提及“当年丞相郎”,不仅展现了个人经历的辉煌,更暗示着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在抒情和写景方面的独特魅力。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麻姑山诗.望秦人峰

此地去秦中,赢粮每三月。

秦人不厌远,期以一死脱。

何言幸可数,久竟各存活。

得非潜逃心,世爱多洗割。

迥然深林岭,云气长不灭。

避俗可成仙,斯言盖疏阔。

余来翠峰地,把酒望深樾。

不见云霞身,山禽但惊聒。

(0)

焚香有感

扫地焚香开竹扉,轻烟郁郁閒朝晖。

却思昔日延和殿,对罢曾携满袖归。

(0)

十忆.忆笑

从来题目值千金,无事羞多始见心。

乍向客前犹掩敛,不知已觉钿窝深。

(0)

灵龟潭

江湖虽阔多罾网,幽涧清虚且勉旃。

待我功成买双鹤,归来伴汝一千年。

(0)

湖斋

平湖十顷水汪洋,得意茅斋且屈藏。

园种小桃今结子,池栽翠芰更闻香。

六龟已兆千年瑞,双鹤看呈八月祥。

居此倏然忘世味,此心尤懒去龙阳。

(0)

和张仲谋送别二首·其二

五溪三峡漫经春,百病千愁逢故人。

何处看君岁寒后,欲将儿女更论亲。

(0)
诗词分类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诗人
徐浩 曹龙树 刘太真 淮南小山 王延彬 严武 蔡幼学 乔行简 董士锡 太白山神 李璟 陈季同 周晋 严忠济 田游岩 王象春 郏亶 崔元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