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去秦中,赢粮每三月。
秦人不厌远,期以一死脱。
何言幸可数,久竟各存活。
得非潜逃心,世爱多洗割。
迥然深林岭,云气长不灭。
避俗可成仙,斯言盖疏阔。
余来翠峰地,把酒望深樾。
不见云霞身,山禽但惊聒。
此地去秦中,赢粮每三月。
秦人不厌远,期以一死脱。
何言幸可数,久竟各存活。
得非潜逃心,世爱多洗割。
迥然深林岭,云气长不灭。
避俗可成仙,斯言盖疏阔。
余来翠峰地,把酒望深樾。
不见云霞身,山禽但惊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麻姑山及秦人峰的向往与感慨。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此地去秦中,赢粮每三月”描述了前往麻姑山的艰难旅程,需要携带足够的粮食,耗时三个月。这既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寻求宁静生活的渴望。
接着,“秦人不厌远,期以一死脱”表达了诗人对秦人(可能指山中隐士)的敬仰,认为他们愿意忍受孤独与艰苦,以求解脱世俗的束缚。这里蕴含着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
“何言幸可数,久竟各存活”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即使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与等待,最终还是各自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或许意味着在自然与内心的平衡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得非潜逃心,世爱多洗割”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逃避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这里的“洗割”可能象征着对世俗欲望的剥离与净化。
“迥然深林岭,云气长不灭”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面,深林中的山岭与缭绕的云气,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心灵的抚慰作用。
“避俗可成仙,斯言盖疏阔”则提出了一个关于避世与成仙的哲学思考,虽然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包含了对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最后,“余来翠峰地,把酒望深樾”表达了诗人亲自来到麻姑山,举杯向深邃的树林致敬的情景,预示着他将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不见云霞身,山禽但惊聒”则以一种略带遗憾的口吻,描述了未能直接体验到云霞之美,只能听到山中鸟鸣的场景,但这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忽闻谒台去,颠倒揽裳衣。
不知褦襶子,规腰何所师。
含吐将及唇,瑟缩未成辞。
流汗纷如浆,袖手不顾挥。
委蛇将出门,归我旧须眉。
轻风发微凉,白日已崦嵫。
张宴陈钟鼓,为乐不逮时。
北山有岱宗,南山有徂徕。
溟海中相隔,步武竟焉之。
巨灵擘碣石,置之营丘东。
千秋窍混沌,间道开玲珑。
渐迩秋魄圆,稍迈晨星融。
流云时停憩,返景并垂空。
伊余怀禽好,之官偶齐封。
羁服含馀责,推案厌微躬。
曾是咫尺遥,故以简书慵。
行药步周畦,披襟延绪风。
倏如团鉴色,恍落清尊中。
蚀雾俄半规,吹飙豁全通。
靡靡呈苍翠,蔼蔼盈房栊。
数足无登轨,寓目有来踪。
峻陟淹徒御,卧游藉人工。
何如日箕踞,于此玩无穷。
悠悠仓庚语,唤此帘栊曙。
万象欣遇新,贱妾不改故。
买愁榆荚钱,粘恨随杨絮。
草信忘忧难,花疑合欢误。
百种枕上心,千条梦中路。
眼波写欲竭,眉峰解还聚。
昨者玉关书,更移金河戍。
玄冥彼方辞,青阳兹已暮。
但睹朱成碧,未解鬒变素。
对影欲有陈,冥然不相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