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近西禅寺,芙蓉映酒帘。
藕多成白粉,叶每裹黄黏。
菱角怜长嫩,离支恨太甜。
野人持素馔,留客坐茅檐。
地近西禅寺,芙蓉映酒帘。
藕多成白粉,叶每裹黄黏。
菱角怜长嫩,离支恨太甜。
野人持素馔,留客坐茅檐。
这首诗描绘了西禅寺附近的景致与生活情趣,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关怀。首句“地近西禅寺,芙蓉映酒帘”,以“地近”二字点出地点,随后以“芙蓉映酒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芙蓉花在阳光下映照着酒馆的帘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
接着,“藕多成白粉,叶每裹黄黏”两句,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荷塘中藕的生长状态以及荷叶的形态,白粉形容藕的洁白,黄黏则描绘了荷叶边缘的质感,形象生动。
“菱角怜长嫩,离支恨太甜”两句,诗人将情感融入对自然界的观察之中,表达了对菱角的欣赏和对荔枝的遗憾,前者赞美菱角的嫩绿可爱,后者则因荔枝的甜美而感到一丝遗憾,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和独特审美。
最后,“野人持素馔,留客坐茅檐”两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场景,野人(乡间之人)准备了素食招待客人,邀请他们坐在简陋的茅草屋檐下共度时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谊,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我本江湖远游子,扁舟远过瞿塘水。
瞿塘八月秋风生,天上猿声落篷底。
鬼门关黑路险幽,我行短发寒飕飕。
洪涛摇山角井裂,怪石触雪鼋鼍愁。
冥搜欲极造化窟,飒爽始可清毛骨。
朝冲神女弄珠宫,夜瞰鲛人织绡室。
人生哀乐本无端,历此百折生凄酸。
桡翻健翅疾于鸟,那敢此地长盘桓。
离家江月今三皎,归棹乘流须及早。
布帆明日挂回飙,晴滩水落漩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