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相寻来,世事不足叹。
侯虫知春秋,宿鸟各昏旦。
百年相劳苦,且复加餐饭。
堂堂白日在,扰扰浮云散。
诗书信家法,朱墨窘官办。
三十二年非,还改当何惮。
低徊逢迎地,言笑纷晏晏。
嗟汝其惕然,舆衡有规谏。
物华相寻来,世事不足叹。
侯虫知春秋,宿鸟各昏旦。
百年相劳苦,且复加餐饭。
堂堂白日在,扰扰浮云散。
诗书信家法,朱墨窘官办。
三十二年非,还改当何惮。
低徊逢迎地,言笑纷晏晏。
嗟汝其惕然,舆衡有规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名为《和甲辰秋夜读书有感韵》。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世事观感的诗歌。
"物华相寻来,世事不足叹" 表示诗人对于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相互追求这一现象表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对于世俗纷争持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这里的“世事”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事情,而“不足叹”则表现了诗人对这些世事的淡漠与豁达。
"侯虫知春秋,宿鸟各昏旦" 则通过自然界的细节来描绘季节更替和生命循环。侯虫懂得时光变迁,而宿鸟则在每一个黄昏之际寻找安息之所。这两句诗强调了时间流逝与生死轮回,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百年相劳苦,且复加餐饭。堂堂白日在,扰扰浮云散" 这几句则是诗人对于人类短暂而又辛勤的一生的感叹。在这有限的生命中,人们还要不断地为生计奔波,加上生活中的琐事和劳累,这些都是对生命力的消耗。而“堂堂白日”、“扰扰浮云”则是天空的景象,用以比喻世事无常,人生的短暂。
"诗书信家法,朱墨窘官办。三十二年非,还改当何惮" 这部分内容显示了诗人对个人修养和学问的重视,以及对于仕途生活的反思。在这里,“诗书”、“家法”指的是通过阅读古籍来理解家族传统与文化,而“朱墨窘官办”则是对个人在官方职务上的认真态度。接着,“三十二年非”表明诗人自省,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的岁月,但仍未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低徊逢迎地,言笑纷晏晏。嗟汝其惕然,舆衡有规谏" 最后一部分,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自我警醒。在这个世界里,有些人为了迎合他人而低声下气、阿谀奉承,他们的话语与笑容都是为了取悦于人。但诗人却对这种行为表示出不满,认为应当保持自己的本真,而非议那些违背原则的行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个人修养以及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形影能离已异常,指揩犹作桂花香。
偶然狡狯留山石,未觉人间岁月忙。
缘合诗逢无首羁,此身便有上天时。
无端许远留遗嘱,勾引闲人到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