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涧有灵草,晔晔芬金光。
春阴龙昼出,秋寒鹤夜翔。
去人不千尺,烟气洒衣裳。
精诚不能陟,望之徒感伤。
恐非长生物,讵敢献君王。
西涧有灵草,晔晔芬金光。
春阴龙昼出,秋寒鹤夜翔。
去人不千尺,烟气洒衣裳。
精诚不能陟,望之徒感伤。
恐非长生物,讵敢献君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首句“西涧有灵草,晔晔芬金光”,以“西涧”为背景,点明了地点,同时引入了“灵草”,暗示了这里的植物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丽。接着,“晔晔芬金光”描绘了这些灵草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光芒的景象,既生动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春阴龙昼出,秋寒鹤夜翔”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龙和鹤赋予了生命,它们在春日的阴云中白天出现,在秋日的寒风中夜晚飞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去人不千尺,烟气洒衣裳”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远处虽有千尺之遥,却仿佛近在咫尺,烟气弥漫,仿佛能直接触及衣裳,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最后,“精诚不能陟,望之徒感伤”表达了诗人对这美好而又难以触及的景致的感慨,尽管心中充满敬仰与向往,但现实的限制使得这种情感只能化为感伤。而“恐非长生物,讵敢献君王”则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权力的谦逊态度,即使这美景再动人,也不敢轻易向君王献上,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情操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平生耽幽赏,所在恣冥讨。
偶来此山中,悠然畅怀抱。
怪石高插云,直欲凌苍昊。
霏微小雨来,空濛山益好。
乍看瀑布飞,忽疑天河倒。
香雾散新花,锦兰藉细草。
层岩转深壑,蓊翳悉难考。
古来观空人,往往志蓬岛。
求之不可得,徒尔滋烦懆。
咄咄今日游,顿令俗肠扫。
应接自不暇,何必山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