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春半烟光好,为政风流解眺登。
盘辟偏寻泉畔石,攀援每值古时藤。
名花践遍香沾吏,法偈吟成写与僧。
谁言朱绂能相绕,即此丹梯已可凌。
山城春半烟光好,为政风流解眺登。
盘辟偏寻泉畔石,攀援每值古时藤。
名花践遍香沾吏,法偈吟成写与僧。
谁言朱绂能相绕,即此丹梯已可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游览山城清源山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政治风度的追求。首句“山城春半烟光好”点明了时节与地点,春意正浓,烟雾缭绕的山城景色宜人。接着,“为政风流解眺登”表达了作者作为官员,不仅关注政务,也懂得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盘辟偏寻泉畔石,攀援每值古时藤”两句,通过具体的行踪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山间探索的趣味,他不仅寻找泉水旁的石头,还攀爬着古老的藤蔓,充满了探险精神和对自然的好奇心。
“名花践遍香沾吏,法偈吟成写与僧”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他踏过名花,香气沾染了随行的官吏,同时,他创作的法偈(佛教中的颂歌)被写给僧侣,体现了他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最后,“谁言朱绂能相绕,即此丹梯已可凌”以反问句式结束,表达了作者对官位和权力的淡然态度,他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亲近自然、追求精神的提升,而非物质地位的高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高雅情趣。
暮秋天气,似堪悲、还有一般堪悦。
憔悴黄花风露底,香韵自能招客。
手当红牙,觞飞急羽,且为酬佳节。
龙山依旧,不知谁是豪杰。
我爱隐士风流,就开三径,欲往无能得。
万事会须论一醉,非我非人非物。
座上狂歌,尊前起舞,待向醒时说。
傲霜枝在,莫教空老寒色。
杜陵佳丽地,千古尽英游。
云烟去天尺五,绣阁倚朱楼。
碧草荒岩五亩,翠霭丹崖百尺,宇宙为吾留。
读书名始起,万古入冥搜。凤池崇,金谷树,一浮鸥。
彭殇尔能何许,也欲接余眸。
唤起终南灵与,商略昔时名物,谁劣复谁优。
白鹿庐山梦,颉颃天地秋。
道人来自阳山麓,手携旧种千竿竹。
小裁方斛不盈尺,中有潇湘江一曲。
未信天工能尔奇,不知地脉从谁缩?
晴窗翛翛散烟雾,眼底森然立群玉。
岂期我乃累此君,蒙犯风埃走尘俗。
故山方远重愁绝,新句未成惭迫促。
黄冈之产大中椽,政用材美刳其腹。
愿言保此终天年,岁暮山中伴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