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远虚窗万景罗,往来清憩此为多。
金仙露下清秋气,玉蝀风生太液波。
自是山林在廊庙,不妨黼芾入松萝。
问予底事心知悦,旸雨刚时蔚黍禾。
纳远虚窗万景罗,往来清憩此为多。
金仙露下清秋气,玉蝀风生太液波。
自是山林在廊庙,不妨黼芾入松萝。
问予底事心知悦,旸雨刚时蔚黍禾。
这首诗描绘了悦心殿内景致的壮丽与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开篇“纳远虚窗万景罗”,以“虚窗”引出殿内视野开阔,仿佛万千景色尽收眼底,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往来清憩此为多”,则点明此处是人们寻求清静与休息的理想之地。
接着,“金仙露下清秋气,玉蝀风生太液波”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秋天的清新与露珠的晶莹,以及湖面上泛起的微波与玉虹相映成趣,展现出悦心殿周边环境的优雅与生机。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欣赏。
“自是山林在廊庙,不妨黼黻入松萝”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他认为,即使身处繁华的宫廷(廊庙),也能感受到山林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黼黻,古代官服上的绣花图案,这里借指宫廷生活),同时,自然界的松树和藤萝也能融入到宫廷的装饰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问予底事心知悦,旸雨刚时蔚黍禾”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他询问自己为何会如此愉悦,是因为在晴雨交替、万物生长之时,心中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感激。这种喜悦不仅仅是对悦心殿美景的欣赏,更是对生命、自然与宇宙和谐共存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湖海觅佳士,氛埃叹销沉。
独有遗世踪,不异古与今。
上人莅名刹,素声著丛林。
㔻生无滞怀,逸气凌孤岑。
兹焉远相过,清风洒烦襟。
方欣共徜徉,歘然起遐心。
岁月易云晏,新阳复来寻。
去去何当还,愿贻金玉音。
毋令积遥思,江山烟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