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初传王远知,后来体用益精微。
惟无矜贵为真地,但涉成亏即世机。
松径风声犹有待,糠炉火候事终违。
便令直了九丹术,不到坐忘何处归。
正一初传王远知,后来体用益精微。
惟无矜贵为真地,但涉成亏即世机。
松径风声犹有待,糠炉火候事终违。
便令直了九丹术,不到坐忘何处归。
这首诗《读坐忘论》由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通过诗中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坐忘”这一哲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首句“正一初传王远知”,开篇点明了“正一”这一道家学说的起源,以及其创始人王远知的重要性。接着,“后来体用益精微”则强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学说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得到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发展。
“惟无矜贵为真地,但涉成亏即世机”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作者对于“矜贵”与“成亏”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道家修行不应以自我为中心,不应追求虚名与地位(“无矜贵”),而应认识到世间万物皆有得失,保持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但涉成亏”)。这种态度是通向“坐忘”的关键。
“松径风声犹有待,糠炉火候事终违”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修行过程中的坚持与困难。松径上的风声提醒着修行者需要耐心等待,而糠炉中的火候则象征着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失败。这两句暗示了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持续的努力与调整。
最后,“便令直了九丹术,不到坐忘何处归”表达了作者对于“坐忘”境界的向往。九丹术是道教炼丹术的一种,这里用来比喻达到高深道行的过程。然而,即使掌握了高超的技艺,如果没有达到“坐忘”的境界——即心灵完全融入宇宙,与万物合一的状态——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这最后一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精神层面的超越才是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读坐忘论》不仅展现了张方平对于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于个人修养与宇宙和谐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马君官学部,日夕守一砚。
手持姚氏书,徵诗命余撰。
展之属稿物,初不以书炫。
而于书故深,意外善使转。
譬如挽强弓,力薄则手颤。
及造虚和候,妙处在一箭。
故其淡泊怀,著墨不求绚。
徐徐引笔行,纸墨似相恋。
于书固云耳,词出意尤练。
句中无馀字,言外有馀茜。
中原蕴刚德,气自泠然善。
想见大自在,老怀粹于面。
若夫文术大,国朝实三变。
方公如老农,禾贵薪斯贱。
姚公农学精,嘉植遍芳甸。
有场更有圃,古今一类纂。
指挥扬马处,大冶众材炼。
曾公辟农国,植民以农战。
非常可骇议,作作出篇卷。
张吴虽独造,固是姚曾袒。
言貌各自妍,一家为此眷。
有触发所得,蛟龙挟雷电。
要其用心始,矜慎只一线。
论定不觉奇,已往人多眩。
不观子姚子,特著刘吴传。
平生所师友,万言岂能遍。
萧然其神凝,语尽无可衍。
含芳如有待,义乃富骚选。
果拾骚选馀,一读意先倦。
方知中行者,用狂而守狷。
明明水中月,隔水多不见。
月固不在水,水又为风扇。
以故观古人,高材目亦眴。
如此稿数本,宁非玉数片。
揆君传宝之,心得意岂遣。
余今近五十,方春恣游宴。
此日非不惜,朋旧花时饯。
对书发长喟,如饥负华膳。
抑如古登徒,听人说佳媛。
乃今谋请益,得君虔自荐。
桐城在天下,于道非一县。
天不丧斯文,君宜大权擅。
遂题姚氏书,小诗君勿谴。
《题姚惜抱文稿应马通伯之属》【清·赵熙】马君官学部,日夕守一砚。手持姚氏书,徵诗命余撰。展之属稿物,初不以书炫。而于书故深,意外善使转。譬如挽强弓,力薄则手颤。及造虚和候,妙处在一箭。故其淡泊怀,著墨不求绚。徐徐引笔行,纸墨似相恋。于书固云耳,词出意尤练。句中无馀字,言外有馀茜。中原蕴刚德,气自泠然善。想见大自在,老怀粹于面。若夫文术大,国朝实三变。方公如老农,禾贵薪斯贱。姚公农学精,嘉植遍芳甸。有场更有圃,古今一类纂。指挥扬马处,大冶众材炼。曾公辟农国,植民以农战。非常可骇议,作作出篇卷。张吴虽独造,固是姚曾袒。言貌各自妍,一家为此眷。有触发所得,蛟龙挟雷电。要其用心始,矜慎只一线。论定不觉奇,已往人多眩。不观子姚子,特著刘吴传。平生所师友,万言岂能遍。萧然其神凝,语尽无可衍。含芳如有待,义乃富骚选。果拾骚选馀,一读意先倦。方知中行者,用狂而守狷。明明水中月,隔水多不见。月固不在水,水又为风扇。以故观古人,高材目亦眴。如此稿数本,宁非玉数片。揆君传宝之,心得意岂遣。余今近五十,方春恣游宴。此日非不惜,朋旧花时饯。对书发长喟,如饥负华膳。抑如古登徒,听人说佳媛。乃今谋请益,得君虔自荐。桐城在天下,于道非一县。天不丧斯文,君宜大权擅。遂题姚氏书,小诗君勿谴。
https://shici.929r.com/shici/KZT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