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蓬头,蓑衣箬笠,随处安然。
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同行同住,同坐同眠。
常在家山,匀调水草,拗性之时着一鞭。
牧回处,看辽天鼻孔,软索低牵。闲来渴饮灵泉。
把短笛横吹下岭前。
喜牛儿安静,清风凉彻,放开心地,万事由天。
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满前村水满川。
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
赤脚蓬头,蓑衣箬笠,随处安然。
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同行同住,同坐同眠。
常在家山,匀调水草,拗性之时着一鞭。
牧回处,看辽天鼻孔,软索低牵。闲来渴饮灵泉。
把短笛横吹下岭前。
喜牛儿安静,清风凉彻,放开心地,万事由天。
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满前村水满川。
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
这首元代王玠的《沁园春·牧》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词人以赤脚蓬头、蓑衣箬笠的形象,展现了牧童自在随性的生活状态。他与牛儿形影不离,一同劳作和休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牧归途中,牛儿安静地被牵着,鼻孔轻嗅着自由的气息,反映出牧童对生活的满足和宁静。
词中“常在家山,匀调水草”表达了牧童熟悉并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拗性之时着一鞭”则展示了他在必要时的坚韧和智慧。闲暇时,他悠然自得地饮用灵泉,吹奏短笛,享受清风带来的清凉。他的心境开阔,一切顺其自然,与牛儿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表达了词人与牛儿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超脱物外的境界。最后,“花满前村水满川,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以自然景色和人们的关注作为结尾,寓含了词人对平凡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词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出牧童生活的恬静与自在,以及词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