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千古此钟英,故里琅琊尚可寻。
汉代山东原出相,少年梁甫亦耽吟。
重扶炎运艰难业,不改躬耕淡泊心。
求达如公果无愧,我来凭轼倍倾忱。
卧龙千古此钟英,故里琅琊尚可寻。
汉代山东原出相,少年梁甫亦耽吟。
重扶炎运艰难业,不改躬耕淡泊心。
求达如公果无愧,我来凭轼倍倾忱。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文人夏孙桐所作,名为《沂州过诸葛武侯故里》。诗中以“卧龙”为开篇,巧妙地将诸葛亮比作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强调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接着,诗人指出诸葛亮的故乡琅琊至今仍可寻觅,表达了对诸葛亮出生地的追忆与敬仰。
诗的下联进一步阐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与忠诚品质。他出身于汉代的山东,原本就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摇篮。少年时期的诸葛亮便已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吟诵梁甫吟,展现了其多才多艺的一面。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扶持炎黄子孙的事业,同时,他始终坚持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不为权力所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与感慨。认为诸葛亮追求的事业与理想,确实是无愧于天地的,自己前来瞻仰,更是深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忠诚、智慧与淡泊品质的推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忆昔读书融水阳,青山影里开茅堂。
结交由来重意义,使酒或可轻侯王。
谁言一旦风尘起,故里萧条半荆杞。
立身自许致功名,报国谁能论生死。
尔时正值胡尘昏,手携俘首悬辕门。
春风走马绿杨道,落日臂鹰秋草原。
功成期将书幕府,当路忌才弃如土。
部曲营残杀气消,关山梦醒秋声苦。
此来为儒逢太清,石田芜没荒春耕。
当时冠盖半丘土,此日交情结弟兄。
交游惟君年最高,每以连枝勖我曹。
天边落日见孤雁,海上秋风吹二毛。
剑水无情入海流,凭将双泪到炎州。
愿为乡曲牧童子,与子高歌同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