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刘埙所作,名为《补史十忠诗·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忠义臣子深切的赞美之情和对时局的无奈与愤慨。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诗人开篇即以时势安稳时的政治冷漠与紧急关头上的英勇作为对比,表明忠义臣子在危难之际总是挺身而出,甘愿牺牲。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诗人感慨地称颂忠诚守节的臣子,他们虽然不被世俗的标准所衡量,但他们的行为却是儒家理想中的典范。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这里描绘了一幅严冬中江河结冰、军队在严寒中行进的情景,突显出忠义之士不畏严寒,不避艰险。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诗人质疑,为何世道不公,使忠诚守节者不得以安宁之心,而是要在乱世中支撑着国家的纲常。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这两句描写了忠义臣子转战各地、挥汗解衣的情形,以及他们在军事行动中的英勇与勤勉。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诗人表达了忠诚之士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他们虽身处绝境,但仍坚守岗位,不愿逃避。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天命是否能够改变、以及自己是否会陷入绝境的忧虑。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在面对生与死时,忠义臣子宁愿以身殉国,不惜牺牲生命,头颅虽可能落入敌手,但他们的事业和精神永不朽。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诗末表达了对那些只知讥讽好名却不能真正担当的世人深感怨恨,对于忠义之士负有责任而未能尽者,感到无限遗憾。
整首诗充满着对忠诚守节者的赞美和对时局的不满与悲哀,是一篇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政治抒情诗。
少时本愿守坟墓,读书射猎毕此生。
断蓬遇风不自觉,偶入戎幕从西征。
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兴怀徒寄广武叹,薄福不挂云台名。
颔须白尽愈落莫,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饧。
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司并。
何时拥马横戈去,聊为君王护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