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室摩竭,杜口毗耶。面壁九年,黄梅夜渡。
点简将来,翻成计较。
殊不知日不待火而热,月不待风而凉。
云龙,风从虎。作无作,为无为。
掩室摩竭,杜口毗耶。面壁九年,黄梅夜渡。
点简将来,翻成计较。
殊不知日不待火而热,月不待风而凉。
云龙,风从虎。作无作,为无为。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绍隆所作的《偈二十七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玄妙。
"掩室摩竭,杜口毗耶",以“掩室”和“杜口”描绘了修行者在摩竭陀国和毗耶离城的隐居生活,强调了修行者的静默与内省。"面壁九年,黄梅夜渡",则借用了禅宗公案中的典故,描述了修行者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定与智慧,以及最终超越世俗、获得解脱的过程。"点简将来,翻成计较",通过“点简”(即点燃简册)的动作,暗示了修行者在理解佛法时的深入思考与洞察,同时也揭示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复杂的思辨与计较之中。
"殊不知日不待火而热,月不待风而凉",这两句诗以自然现象为喻,说明真理或觉悟并非依赖外在条件,而是内在自性的显现。"云龙,风从虎",借用气象现象,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与和谐共存,暗示了修行者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作无作,为无为",则是对禅宗“无为而治”哲学的直接体现,强调了在行动与不行动之间达到的平衡状态,即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又能超脱于形式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修行的精髓,即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超越表象,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