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境遇变化的深刻体会和豁达态度。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这两句表明在作为牲畜的时候,对于食物的需求和反应是单纯直接的,没有复杂的情感。接着“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则描绘了女性对于异性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出于本能,不由自主。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个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和向往。"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指出了人在不同境遇下情感变化无常,这是被外界事物所左右。
最后两句“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是对读者的劝诫,告诫人们作为一个有尊严和气节的大丈夫,不应将外部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被外界所左右。
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境遇和自我定位的思考,既有对自然本能的肯定,也有对个人主体性的强调。
德甫死数月,家贫不能葬。
其子泣告予,听之为惆怅。
予谓其子曰,今日汝宜往。
汝父在世时,满眼知识广。
高闳惯奔走,所事尽豪爽。
资财既饶裕,意气亦倜傥。
故人之子至,宁不动念想。
生死见情谊,真实非勉强。
应有郭元振,钱送几万镪。
应有柳仲涂,金馈几千两。
尧夫清廉吏,麦且五百饟。
子瞻酸寒儒,绢且四十丈。
彼但抽毡毛,此已归泉壤。
汝其试扣门,伫看赙盈帑。
予助嗟薄少,忝作汝父党。
苏诗赠季明,鄙语谩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