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藏深树,柴门对远山。
主人多不出,杖屦得常閒。
茅屋藏深树,柴门对远山。
主人多不出,杖屦得常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然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茅屋藏深树”以“藏”字巧妙地表现了茅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仿佛茅屋是深树中自然生长的一部分,隐匿于绿意之中,营造出一种隐逸之感。接着,“柴门对远山”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视野,将视线引向远方的山脉,柴门作为连接现实与自然的桥梁,既朴实又充满诗意。
“主人多不出”一句,通过“多不出”的描述,暗示了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可能更倾向于在家中享受宁静,与自然为伴,而非频繁外出。这种选择反映了对简单生活和内心平静的追求,是对繁华世界的一种超脱。
最后一句“杖屦得常闲”,“杖屦”指的是手持拐杖或穿着木屐,形象地描绘了主人日常生活的状态——悠闲自在。这里的“常闲”不仅指时间上的闲暇,更是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主人内心的平和,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追求心灵自由的美好愿景。
木兰楫,沙棠舟,朝朝江上娱清游。
王郎艳福几生修,如花美眷花犹羞。
美人赢得花为字,桃叶桃根自妩媚。
一自春波照影来,至今水比胭脂腻。
秦淮渡口春水香,朝丝暮管乐未央。
船娘怕唱王郎曲,唱到王郎欲断肠。
王郎当日来官渡,为送美人过江去,闻道红楼是妾家。
烟波渺渺无寻处,空自流连水一涯,美人今复化桃花。
桃花犹有伤春恨,似恨当年别绪赊。
君不见长板桥头青溪曲,两两鸳鸯时出浴。
不识人间离别愁,一生长共花房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