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于身不见,亦不见庭人。
物我俱无与,方知止处真。
背于身不见,亦不见庭人。
物我俱无与,方知止处真。
这首诗是方回在宋末元初时期所作,名为《后天易吟三十首》中的第廿一首。现在我们来鉴赏这四句话:
背于身不见,亦不见庭人。
物我俱无与,方知止处真。
诗人通过“背于身不见”和“亦不见庭人”,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被外界的事务所缠绕,而难以看到自己的内在,也很少有机会去观察周围的人。这里,诗人通过这种描述,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独处自得的情感。
接着,“物我俱无与”,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隔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直接的交集。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的一种感慨,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宇宙万物本质孤立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方知止处真”,则揭示了诗人的哲思。只有当我们与外界的联系减弱,甚至消失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止处”,即心灵的归宿和平静。这也暗示着一种修养,一种通过内省来达成自我认知与自我超越的途径。
总体来说,这四句话构建了一个从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思考路径。诗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引导读者走进心灵深处,寻找那个永恒不变的“真”之所在。这既是诗人的个人修行,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智慧。
麝沈金鸭。正瑶宫漏静,嫩寒初怯。
唤侍儿、密焙熏笼,已弱不胜扶,冻眸微合。
懒甚腰支,看踠地、绣衣斜搭。
笑珑松鬓亸,睡态未苏,似醉春榼。生香更添艾纳。
任罗衾半角,红浪堆压。
剩几缕、心字成灰,把寂寞珍珠,悄封檀匣。
拨罢钗虫,飏宝篆、指痕新掐。
但盈盈、夜窗送曙,泪凝绛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