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顶伊川帽,徒扣紫阳关。
不见宫墙数仞,何处把身安。
着眼岐路差错,举步草茅梗塞,古道竟难还。
原无钻孔铁,空慕点颜丹。大音微,玄酒浊,太羹残。
只为多添注脚,翻使六经闲。
信口谈何容易,下手便成颠倒,都不疗饥寒。
蹄涔诧沧海,蚁垤笑丘山。
漫顶伊川帽,徒扣紫阳关。
不见宫墙数仞,何处把身安。
着眼岐路差错,举步草茅梗塞,古道竟难还。
原无钻孔铁,空慕点颜丹。大音微,玄酒浊,太羹残。
只为多添注脚,翻使六经闲。
信口谈何容易,下手便成颠倒,都不疗饥寒。
蹄涔诧沧海,蚁垤笑丘山。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夏言所作的《水调歌头·其十四》。诗人以帽子比喻学问的表面装饰,"漫顶伊川帽"暗指对程朱理学的表面追求。"徒扣紫阳关"则表达了对深奥理论的徒劳探索,暗示紫阳(道教名号)之门难以进入。接着,诗人批评了对经典著作的过度注解,使得原本精深的六经变得空洞无物。
"着眼岐路差错,举步草茅梗塞"形象地描绘了在学术歧途上的困惑和阻碍,"古道竟难还"表达了对迷失方向的无奈。诗人进一步指出,过分追求繁琐的学问细节("钻孔铁")只会让人远离实质,空想修炼("点颜丹")也是徒劳。
"大音微,玄酒浊,太羹残"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对学术精华流失的感慨。"只为多添注脚,翻使六经闲"批评了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信口谈何容易,下手便成颠倒"揭示了空谈误国的道理,认为轻易发表意见可能导致混乱。
最后两句"蹄涔诧沧海,蚁垤笑丘山"以小喻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嘲笑,寓意人的无知与渺小。整首诗寓言深刻,批判了当时学术界的一些不良风气,体现了夏言的学术立场和对真理的追求。
衣不必锦绣,食不必珍羞。
阑斑三尺才掩肋,浊醪村市相绸缪。
别有老彪大头目,篙鎗药弩藤兜鍪。
嵌银宝刀耀明月,旋花逸足如苍虬。
百回征调先收捷,意气不肯论封侯。
年来峒寨偃戈甲,各辞队伍营东畴。
大儿十五会耕作,小儿七岁能骑牛。
但愿官家莫横索,此生衣食宁须求。
天地清以宁,真机在得一。
斯理极玄玄,众妙所从出。
道丧溺人心,多为声利汨。
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
至理悟盈虚,何常计得失。
大宝逊神尧,箕颍终遗佚。
雕琢为圭璋,太璞竟完质。
超然排灵筌,非几乃可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