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壑本余情,归来趣自生。
空山迎气肃,槭木带云轻。
坐惜流芳歇,行惊旅雁鸣。
还闻歌岁暮,聊以寄秋声。
林壑本余情,归来趣自生。
空山迎气肃,槭木带云轻。
坐惜流芳歇,行惊旅雁鸣。
还闻歌岁暮,聊以寄秋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傍晚在原野上远眺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自然之感与淡淡的忧郁情绪。
首联“林壑本余情,归来趣自生”,开篇即点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归家后内心自得其乐,引人入胜。接着,“空山迎气肃,槭木带云轻”两句,通过描绘空旷山林中清冷的氛围和槭树在轻云中的倒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坐惜流芳歇,行惊旅雁鸣”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诗人坐在那里,惋惜着美好时光的流逝,同时又因远处雁群的鸣叫而感到一丝惊扰。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感。
最后,“还闻歌岁暮,聊以寄秋声”以歌声作为结尾,既是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是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寄托。歌声或许能暂时驱散心中的愁绪,但最终还是要面对岁月的无情流逝和生活的种种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明末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夕借月为烛,晨将霞作帘。
犹言贫到骨,不悟取伤廉。
五陵槿梢花,千驷草头露。
富贵人始传,屡空今不数。
俗子令眼白,瑞峰令眼青。
白移听两榻,且上倚云亭。
郡城至值夏,两日非宽程。
奔走岂五愿,诏书促南征。
出郭星未已,归棹月已生。
问人水深浅,舟子喧未应。
水石代之对,淙然落难声。
危峰起夕苍,暗潭生夜清。
江转风飒至,病肩难隐棱。
添衣初嬾寻,忍寒良不能。
近城一二里,远岸三四灯。
望关恐早闭,驱舟秪迟行。
多情半环月,久矣将西倾。
欲落且小留,知我要入城。
月细光未多,大星助之明。
至舍心未稳,丽谯才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