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龙初展义,七圣尽陪游。
塞外狼烟起,军中羽檄稠。
汉帷方借箸,庄壑忽沉舟。
不奈良臣死,秦医亦漫求。
六龙初展义,七圣尽陪游。
塞外狼烟起,军中羽檄稠。
汉帷方借箸,庄壑忽沉舟。
不奈良臣死,秦医亦漫求。
这段诗文是北宋时期诗人杨亿所作,名为《故枢密宋给事挽歌三首(其二)》。诗中通过对故人生前情景的回忆,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战乱和死亡的无奈。
"六龙初展义,七圣尽陪游。" 这两句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或典礼,"六龙"可能指代皇帝的车驾,也有可能是其他的象征性用语,而"七圣"则可能是对参与这场活动的尊贵人物的称呼。整体上,这两句营造出一种隆重而又和谐的氛围。
"塞外狼烟起,军中羽檄稠。" 这两句转换了景象,从宴会到边关的战乱。"塞外狼烟起"指的是边境之上战争的烽火连天,而"军中羽檄稠"则是对战场上箭矢交错、混乱不堪的描绘,显示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汉帷方借箸,庄壑忽沉舟。" 这两句诗文中的意象更加深邃和悲凉。"汉帷方借箸"可能是在比喻性地表达对过往荣光的怀念,而"庄壑忽沉舟"则是用来形容战乱中船只倾覆,生命无常的悲剧。
"不奈良臣死,秦医亦漫求。" 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于忠诚之士逝去的哀伤,以及对救治之术难以挽回生命的无力感。"良臣死"指的是忠诚的臣子或英雄人物的离世,而"秦医亦漫求"则是对古代名医秦始皇时期的扁鹊之类医者的无奈追寻,反映了诗人对于死亡无常的悲观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生与死的强烈对照,展现了诗人深切的个人感情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动荡不安状态的忧虑。杨亿在这首挽歌中以其精湛的笔法,为逝者表达哀思,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慨。
玻璃北潭面,十丈藕花秋。
西楼爽气千仞,山障夕阳愁。
谁谓弓刀塞北,忽有冷泉高竹,坐我泽南州。
准备黄尘眼,管领白苹洲。
老生涯,向何处,觅菟裘。
倦游岁晚一笑,端为野梅留。
但得白衣青眼,不要问囚推按,此外百无忧。
醉墨蔷薇露,洒遍酒家楼。
绝。
客怀展转不能寐,因借浩然韵作此霜林万籁,秋满人间世。
客子旧山心,误西风、悲号涧水。
茅檐夜久,仍送雨疏疏,焚香坐,对床眠,多少闲滋味。
钓舡篷底,闲杀烟蓑辈。
老眼倦纷华,宦情与、秋光似纸。
幽栖归去,梧影小楼寒,看山眼,打窗声,莫放颓然醉。
间,襟韵飘爽,无复市朝气味。
然甚穷,难忍时无料事之者。
比罢熙和酒官,复为药局,与余有林下相从之约,作念奴娇以寄之九江秀色,看飘萧神气,长身玉立。
放浪江南山水窟,笔下云岚堆积。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不得文章力。
人间俗气,对君一笑都释。
畴昔得意忘形,野梅溪月,有酒还相觅。
痛饮酣歌悲壮处,老骥谁能伏枥。
争席樵渔,对床风雨,伴我为闲客。
朱弦疏越,兴来一扫筝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