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青春日,行行细马驮。
随夫冲雨雪,抱子涉风波。
色以餐桃好,情于割肉多。
悔予长搦管,未暇画双蛾。
少小青春日,行行细马驮。
随夫冲雨雪,抱子涉风波。
色以餐桃好,情于割肉多。
悔予长搦管,未暇画双蛾。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悼梁氏文姞》组诗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女性在年轻时便承担起家庭重担,与丈夫一同面对生活的艰辛,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天气还是波涛汹涌的旅途,她都勇往直前,怀抱幼子,不畏艰难。
“少小青春日,行行细马驮”,开篇即点出女子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她骑着轻巧的小马,踏上了人生的旅途。这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描述,也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随夫冲雨雪,抱子涉风波”,进一步展现了这位女性的坚韧与勇敢。无论是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还是波涛翻滚的险恶水域,她都毫不犹豫地跟随丈夫前行,同时还要照顾怀中的孩子,这份责任与爱意跃然纸上。
“色以餐桃好,情于割肉多”,通过对比,表现了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庭的深情。餐桃虽美味,但与家人共享的时刻更为珍贵;割肉虽痛苦,但为了家人的生存,她愿意付出一切。这种牺牲与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悔予长搦管,未暇画双蛾”,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女子命运的同情与惋惜。女子本应享受青春的美好,却因生活的重压而无法施展才华,未能如愿以美好的妆容示人。这不仅是对女子个人命运的哀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与束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受的苦难与牺牲,以及她们对家庭、对生活的深情厚意。屈大均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局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道在皇王帝霸间,古今同是一人寰。
不愁垂白三千丈,独喜飞黄十二闲。
晚桂荐花熏鼎古,寒松堕子茗瓯斑。
山中风味无人会,赖得新诗起老顽。
听雨客无寐,放晴山有灵。
禅关深紫翠,勋庙肃丹青。
鳌负摩云碣,龙扶拱日屏。
真如无尽意,石涧水泠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