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他山石,几度负贞坚。
推迁强为用,彫斲伤自然。
文含巴江浪,色起青城烟。
更闻馀玉声,时入朱丝弦。
可怜他山石,几度负贞坚。
推迁强为用,彫斲伤自然。
文含巴江浪,色起青城烟。
更闻馀玉声,时入朱丝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吕温的《咏蜀客石琴枕》,通过描写一块被雕刻为琴枕的石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不加雕饰的赞美,以及对艺术加工与自然真性的思考。
“可怜他山石,几度负贞坚。”两句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块石头的同情,它曾经是纯净无瑕的大自然一部分,却被多次雕刻和使用。“推迁强为用”指出这种雕刻并非出于自然,而是一种强加的艺术加工。接下来的“彫斲伤自然”则更直接地批评了这种对自然之物进行的人为改造,认为它损害了自然的原本面貌。
然而,即便经过这样的加工,这块石头仍旧保留着它的美丽。“文含巴江浪”和“色起青城烟”两句描绘出这块雕刻过的石头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它不仅有如巴江之水般的波动,也拥有青城山烟一般的迷离色彩。这些自然意象在诗人笔下得以保留和传达,显示了即便是经过人为雕刻的物品也能展现出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更闻馀玉声,时入朱丝弦”则将这块石头与音乐联系起来。这里的“馀玉声”指的是石头在被彈奏成琴音时发出的声音,而“朱丝弦”则是古代琴弦的材料,通常由丝线制成并染成红色。在诗人眼中,这块雕刻过的石头不仅保留了自然之美,更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与朱丝制成的琴弦相得益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块石头雕刻过程和最终成为琴枕的描写,探讨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工加工对物品本质影响的问题。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以及他对音乐之美的赞美。
天壤有异境,描摹付良工。
佳山与秀水,幻置轩窗中。
村村陌陌皆胜处,花竹园林饶雅趣。
过鸟疑飞却不飞,行人欲去何曾去。
松坡竹坞叠更重,雪瀑倒泻青芙蓉。
冈峦岛洞尽在眼,樵牧耕钓俱可容。
九曲溪流漾清泚,荒渡斜阳见舟尾。
石上吟翁镇日留,栏前眺客经年倚。
我观风物似杭州,树木云霞分外幽。
岂必西湖有奇胜,展图高兴亦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