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秋》
《感秋》全文
宋 / 苏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索索来何处,梧桐昨夜黄。

蛩声机杼月,雁影塞垣霜。

俗尚儒餐贵,家贫父业荒。

三秋病消瘦,吾兴入柴桑。

(0)
注释
索索:形容瑟瑟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何处:从哪里来。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常以梧桐象征离别和哀愁。
昨夜:昨晚。
蛩声:纺织娘或蟋蟀的叫声。
机杼:织布机。
月:月亮。
塞垣:边疆,城墙。
俗尚:社会风气。
儒餐:读书人的饮食,指学问和地位的象征。
贵:珍贵。
贫:贫穷。
父业:父亲的事业,通常指农业或其他传统手艺。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病:疾病。
消瘦:身体瘦弱。
吾兴:我的兴致,心情。
柴桑:古代地名,陶渊明的故乡,这里代指田园生活。
翻译
瑟瑟的声音来自何方,昨夜梧桐叶已泛黄。
纺织娘的鸣叫如织布机声,月光洒在边塞的霜上。
世俗崇尚读书人的饭食珍贵,我家贫穷,父亲的产业也荒废了。
秋天已过半,我因病消瘦,心向田园,向往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气氛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索索来何处,梧桐昨夜黄"写出了秋风中梧桐叶子的凄凉之感,"蛩声机杼月,雁影塞垣霜"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蟋蟀的鸣叫和远处大雁飞过长城时留下的影子,以及秋天特有的寒霜。

接下来的"俗尚儒餐贵,家贫父业荒"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中读书人地位不保、生活困难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家庭的贫穷和父亲遗留的事业已成废墟。最后"三秋病消瘦,吾兴入柴桑"则是诗人在连续三个秋季里身体因病而消瘦,而自己的兴趣却转向了田园生活,表达了一种归隐田园、放弃世俗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凄清氛围中所体验到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泂
朝代:宋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猜你喜欢

次何耕道韵

壮岁已倦游,况今老大时。

素交久离索,劳思何可支。

夫子晚识面,迥非尘中姿。

高言风凛凛,直气山巍巍。

欲登公卿门,进退尚狐疑。

飘然至是邦,为言某在斯。

相见无别事,清谈白日移。

时时矜小技,挽我赋新诗。

自怜憔悴态,容德愧姜姬。

辱赠何以报,恨无琼琚辞。

(0)

云溪杂咏·其四

门前车马迹,篱内水云乡。

分委江流驶,通幽径路长。

一池擎菡萏,万竹耸篬筤。

谁谓蓬壶远,红尘官道傍。

(0)

和韩道济见示云溪之什

水竹吾庐胜,幽遐不用寻。

秋江分浩渺,夏日閟沉阴。

野客敲门看,骚人倚杖吟。

佥言清入骨,坐久发毛森。

(0)

张持道生辰三首·其一

妙喜生摩诘,长庚梦谪仙。

宝阶三道降,凉月九分圆。

黑发功名地,红尘世俗缘。

乾坤思整顿,休慕竹林贤。

(0)

红梅

姿韵清高自一家,不将夭艳唤蜂衙。

冲寒万木浑无叶,回暖孤根独放花。

要与雪霜争皎洁,肯随桃李趁繁华。

更看结实调羹在,疏影寒香未足誇。

(0)

再和四首·其一

万象森罗不可收,一亭览尽胜高楼。

涂山南觐尊乔岳,渝水东朝合众流。

烟起人家天欲暮,云归海峤月当秋。

此时此景尤佳绝,约客重来信有由。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蔡蒙吉 孙浩然 陈宗礼 孟珙 方孝标 仲长统 胡煦 叶李 郑常 陈翥 沈荃 苏小小 杜淹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