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以前,常在途中,不离家舍。
十五日以后,常在家舍,不离途中。
正当十五日,跛跛挈挈,百丑千拙。
张都料,李作头,凿窍底凿窍,著楔底著楔。
双径来来去去人,长安夜夜家家月。
十五日以前,常在途中,不离家舍。
十五日以后,常在家舍,不离途中。
正当十五日,跛跛挈挈,百丑千拙。
张都料,李作头,凿窍底凿窍,著楔底著楔。
双径来来去去人,长安夜夜家家月。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师范所作的偈颂,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题材,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悟。诗中通过十五日前后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旅途与居家状态的变化。"十五日以前,常在途中,不离家舍",描述了人们在外奔波劳碌;"十五日以后,常在家舍,不离途中",则暗示即使回到家中,心中仍牵挂着外面的世界。
"正当十五日,跛跛挈挈,百丑千拙",这里的"跛跛挈挈"可能形容忙碌或疲惫不堪的样子,"百丑千拙"则寓言般地表达了在生活琐事中显得笨拙的状态。接下来的"张都料,李作头,凿窍底凿窍,著楔底著楔",可能是在比喻人们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就像工匠一样精细入微,不断调整和解决。
最后两句"双径来来去去人,长安夜夜家家月",以简洁的意象描绘出无论人们身处何方,月光下的长安城都映照着家家户户的生活,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家的永恒。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寓言性强,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独特见解。
欲随年少强游春,自觉风光不属身。
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
高情雅韵三峰守,主领清光管白云。
自笑亦曾为刺史,苏州肥腻不如君。
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
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平生中表最情亲,浮世那堪聚散频。
谢朓却吟归省阁,刘桢犹自卧漳滨。
旧游半似前生事,要路多逢后进人。
且喜新吟报强健,明年相望杏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