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鼓角夕阳红,十日江南起飓风。
倒挟潮声天上响,只疑床下是蛟宫。
孤城鼓角夕阳红,十日江南起飓风。
倒挟潮声天上响,只疑床下是蛟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惊心动魄的潮水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与神秘力量。
首句“孤城鼓角夕阳红”,以“孤城”点出地点,暗示环境的静谧与偏远;“鼓角”则暗示了战争或紧张的氛围,与“夕阳红”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忧郁的氛围。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孤城之上,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又略显苍凉的色彩。
次句“十日江南起飓风”,将时间跨度拉长至十日,强调了飓风的持续与强烈,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巨大威力。在如此漫长的周期内,飓风在江南地区肆虐,不仅展现了自然现象的壮观,也隐含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三句“倒挟潮声天上响”,进一步放大了潮水的声音,使之仿佛从天际传来,充满了震撼力。这里的“倒挟”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翻腾、奔涌的动态,仿佛潮声直接从天空中回荡而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
最后一句“只疑床下是蛟宫”,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潮水力量的敬畏之情。在诗人的想象中,潮水似乎拥有了生命,如同深藏于床下的蛟龙宫殿,既神秘又充满力量。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也加深了读者对于潮水之美的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潮水这一自然现象的壮美与神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
道家称洞府,兹山第七天。
宵中白日出,石窦黄龙蟠。
涓涓铁桥流,上与瑶池连。
不见蟠桃树,但见梅花阡。
我欲折梅花,贻我心所欢。
所欢在何处,仰视明月娟。
振衣发长啸,寤寐将焉谖。
物役各有极,聊以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