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逃禅客,栖迟湖上峰。
看书亲佛火,旅食借僧舂。
夜坐频邀月,晨兴每候钟。
自便尘市远,日日断过逢。
岂是逃禅客,栖迟湖上峰。
看书亲佛火,旅食借僧舂。
夜坐频邀月,晨兴每候钟。
自便尘市远,日日断过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湖畔山峰的读书人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与世隔绝、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
首联“岂是逃禅客,栖迟湖上峰”,开篇即点出人物并非遁世的禅者,而是选择在湖边山峰间栖息,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这里的“栖迟”二字,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在山水间闲适自在的状态。
颔联“看书亲佛火,旅食借僧舂”,进一步展示了这位读书人的日常。他不仅与佛火为伴,阅读经典,还借助寺庙的炊具,以僧侣的方式生活,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亲近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颈联“夜坐频邀月,晨兴每候钟”,描绘了主人公夜晚与明月为伴,享受宁静的时光;清晨则早早起床,等待寺庙的钟声响起,开始新一天的生活。这两句通过“邀月”与“候钟”的细节,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对时间的尊重。
尾联“自便尘市远,日日断过逢”,总结了主人公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他每日都感受到与外界的疏离,但这种生活却让他感到自在与满足,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肯定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重过钓台路,风物故依然。
羊裘轩上,俯临清泚面孱颜。
仰见先生风节,更有两公名德,冰雪照人寒。
龙野方驰逐,鸿翼自孤骞。
酹壶觞,追往昔,笑华颠。
别来三纪,推排曾戴侍臣冠。
惭愧君恩难答,聊复守符重绾,敢叹客途艰。
少报期年政,行泛五湖船。
香满千岩,芳传丛桂,小山会咏幽菲。
仙姿冷淡,不奈此香奇。
翠葆层层障日,深爱惜、早被风吹。
秋英嫩,夜来露浥,月底半离披。
谁知。
清品贵,带装金粟,韵透文犀。
与降真为侣,罗袖相宜。
宝鸭休薰百濯,清芬在、常惹人衣。
姮娥约,广寒宫殿,留折最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