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扇已弃物,寒衣还催装。
偃息觉寒侵,客况入渺茫。
宿疢不时作,难恃筋力强。
畏热亦畏寒,此固人之常。
今此露寒初,畏缩尤周章。
共君蛰寺楼,雨话几对床。
布褐莫禁风,芒鞋莫抵霜。
无聊思往时,意惬交秋凉。
散发醉瑶台,濯足歌沧浪。
悲凉所不识,安知有摧伤。
邻家浊酒香,邻僧不住尝。
亟沽两瓷坛,连倒浇酸肠。
敌寒固尚赊,姑遣秋宵长。
少年挽不来,乌兔有底忙。
秋扇已弃物,寒衣还催装。
偃息觉寒侵,客况入渺茫。
宿疢不时作,难恃筋力强。
畏热亦畏寒,此固人之常。
今此露寒初,畏缩尤周章。
共君蛰寺楼,雨话几对床。
布褐莫禁风,芒鞋莫抵霜。
无聊思往时,意惬交秋凉。
散发醉瑶台,濯足歌沧浪。
悲凉所不识,安知有摧伤。
邻家浊酒香,邻僧不住尝。
亟沽两瓷坛,连倒浇酸肠。
敌寒固尚赊,姑遣秋宵长。
少年挽不来,乌兔有底忙。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董嗣杲在秋季时节与友人吴李一同寓居富池双泉寺的生活情景。诗人感慨秋扇被弃,寒衣又需添置,身体状况不佳,时感虚弱。他既畏热又畏寒,流露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在寺庙中,他们共聚一室,谈论过往,怀念清凉的日子,借酒浇愁,试图抵抗寒冷。诗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只能借酒取暖度日。最后,他以邻家浊酒和僧人的陪伴为慰藉,期待漫长秋夜能稍解忧愁。整首诗情感深沉,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和岁月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