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归东山,东山今益高。
荆薪煮白石,心逸亡身劳。
清风不用买,明月时可招。
今日靖节翁,何必仍姓陶。
东山归东山,东山今益高。
荆薪煮白石,心逸亡身劳。
清风不用买,明月时可招。
今日靖节翁,何必仍姓陶。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俨所作的《寄刘东山五首次国贤韵》中的第二首,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首句“东山归东山,东山今益高”,以东山为象征,既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东山景色更加壮丽的赞叹。接下来,“荆薪煮白石,心逸亡身劳”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友人归隐生活比作在荆棘中煮石头,虽身体劳累,但内心却得到了极大的宁静和解脱,体现了归隐生活的独特魅力。
“清风不用买,明月时可招”则进一步描绘了东山的自然美景,清风明月无需购买,随时可以欣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最后,“今日靖节翁,何必仍姓陶”一句,以陶渊明(字元亮,号靖节)为例,赞美友人如同陶渊明一样,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不必拘泥于世俗的名姓,表达了对友人高尚人格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山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归隐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友人高尚人格的颂扬。
一片白葛巾,潜夫自能结。
篱边折枯蒿,聊用簪华发。
有时醉倒长松侧,酒醒不见心还忆。
谷鸟衔将却趁来,野风吹去还寻得。
十年紫竹溪南住,迹同玄豹依深雾。
草堂窗底漉春醅,山寺门前逢暮雨。
临汝袁郎得相见,闲云引到东阳县。
鲁性将他类此身,还拈野物赠傍人。
空留棁杖犊鼻裈,濛濛烟雨归山村。
客心暮千里,回首烟花繁。
楚水渡归梦,春江连故园。
羁人怀上国,骄虏窥中原。
胡马暂为害,汉臣多负恩。
羽书昼夜飞,海内风尘昏。
双鬓日已白,孤舟心且论。
绣衣从此来,汗马宣王言。
忧愤激忠勇,悲欢动黎元。
南徐争赴难,发卒如云屯。
倚剑看太白,洗兵临海门。
故人亦沧洲,少别堪伤魂。
积翠下京口,归潮落山根。
如何天外帆,又此波上尊。
空使忆君处,莺声催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