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孝义复为文,惟有君家事渐新。
旌表已迎金殿敕,子孙常宴杏园春。
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
更置书堂书万卷,不辞延待四方人。
能为孝义复为文,惟有君家事渐新。
旌表已迎金殿敕,子孙常宴杏园春。
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
更置书堂书万卷,不辞延待四方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充满了对传统美德的赞扬和对学术文化的推崇。诗人通过对家中孝义复兴、子孙满堂等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家族和睦以及文化教育的重视。
“能为孝义复为文,惟有君家事渐新。”这一句点出了家庭伦理的恢复和更新,这里的“文”可以理解为教化或文章,也反映出诗人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接下来的两句:“旌表已迎金殿敕,子孙常宴杏园春。”描述了一种尊贵而又温馨的家庭氛围。金殿敕可能指的是皇帝的诏书或高官的任命,而“子孙常宴”则描绘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家族景象,杏园春意境悠闲。
“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这两句展现了宽广的亲情和热闹的婚礼场面。亲情如同浩瀚的大海,而鼓笛声中传递着喜庆的氛围。
最后,“更置书堂书万卷,不辞延待四方人。”则表达了诗人对学术文化的推崇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设立书堂,收藏万卷书籍,更不辞劳苦地等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求知者。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美德、家族繁荣以及学术文化的赞颂,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景象,充满了温情和智慧。
老夫少时不信老,长笑老人恃年少。
如今老矣不笑人,却被少年开口笑。
少年何苦笑老人,老人旧日颜如春。
兴来百盏山隤玉,醉后千篇笔有神。
自古圣贤皆白骨,谁道今人不见古时月。
孔子盗蹠俱尘埃,杜陵老人今亦安在哉。
梅花已是不胜癯,无赖东风特地粗。
狼籍玉英浑不惜,强留嫣蒂与枯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