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行年七十馀,矫如海鹤淩烟墟。
为官岂必登卿相,得俸已足供亲娱。
小儿行年六十四,壮志翩翩若奔骥。
昨辞亲舍叩帝阍,今拜儒官过乡里。
近闻小儿赴文僚,犹记大儿曾入朝。
三釜从知屈捧檄,五斗何曾轻折腰。
借问高堂今何岁,两儿垂白堂前戏。
承颜徇禄各有人,长已归田少者仕。
谩说麻源是女身,须知南岳降夫人。
回看桂海鸾长度,却望绥山桃自春。
大儿行年七十馀,矫如海鹤淩烟墟。
为官岂必登卿相,得俸已足供亲娱。
小儿行年六十四,壮志翩翩若奔骥。
昨辞亲舍叩帝阍,今拜儒官过乡里。
近闻小儿赴文僚,犹记大儿曾入朝。
三釜从知屈捧檄,五斗何曾轻折腰。
借问高堂今何岁,两儿垂白堂前戏。
承颜徇禄各有人,长已归田少者仕。
谩说麻源是女身,须知南岳降夫人。
回看桂海鸾长度,却望绥山桃自春。
这首诗描绘了两个儿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与人生选择,以及他们对家庭的责任与孝顺之心。大儿年逾七旬,仍保持着海鹤般的优雅与精神,虽未达高位,但俸禄足以让父母享受生活之乐。小儿则年轻力壮,壮志满怀,曾离家求学,后成为儒官,回到故乡。诗中提到小儿即将步入文职,而大儿曾有过入朝为官的经历。两者都体现了对家庭的忠诚与奉献。
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三釜”与“五斗”的典故,分别象征着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与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最后,通过“麻源”与“南岳”的比喻,暗示了母亲如同仙人般超凡脱俗,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长寿与家庭幸福的祝愿。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与人生追求,充满了温馨与哲思。
雨声不尽离人恨,宵来倍添情思。
抱影回灯,偎衾卸髻,待睡又还休睡。
消红减翠,叹聚散匆匆,泥人清泪。
缩地无由,柔肠不饮已如醉。黄昏悄然门闭。
正瓶花玉冻,炉烟香细。
漏永寒添,帏低风峭,谁识此时滋味。
愁来怎避,想秋月春花,碧窗幽意。
下九初三,予怀渺天际。
忆在广陵初,移船问相识。
君骑白马天上来,手把铜章好颜色。
东风袅袅吹落花,下马邀予入酒家。
珊瑚宝玦不当事,箜篌锦瑟又琵琶。
掀髯啧啧爱我诗,三年与我闽中期。
是时我尚有妻子,到家不肯轻别离。
遂使君心长荆棘,老我至今有所失。
望君恕我如醉人,白头江上入骨贫。
残杯冷炙度朝夕,东邻西舍谁为亲。
感君常反仄,仰天徒叹息。
君当扣我胫,不死是为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