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岸绿为天,森森翠玉穿。
浅风梳凤翅,疏雨响鹍弦。
倚石秋题叶,烹茶莫醉□。
主人诗兴好,宜坐更宜眠。
短岸绿为天,森森翠玉穿。
浅风梳凤翅,疏雨响鹍弦。
倚石秋题叶,烹茶莫醉□。
主人诗兴好,宜坐更宜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竹林清幽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的生机与静谧之美。
首句“短岸绿为天”,以“绿”字点出竹林的主色调,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绿色覆盖,形成一片翠绿的海洋。“天”字则赋予了这片绿色以广阔的视野,仿佛置身于无边的绿色之中,引人遐想。
“森森翠玉穿”一句,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茂密与高耸,如同一排排翠绿的玉柱穿透云霄,展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浅风梳凤翅,疏雨响鹍弦”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声词,将微风轻拂竹梢比作梳理凤凰的翅膀,细雨落下时的声音比作鹍弦的悠扬,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倚石秋题叶,烹茶莫醉□”中,“倚石”暗示了诗人的悠闲姿态,“秋题叶”则可能是指在秋天的竹叶上题诗,增添了几分文人雅趣。“烹茶莫醉□”中的“□”可能是个错别字或留白,可以理解为提醒读者不要过于沉迷于茶香与诗意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最后,“主人诗兴好,宜坐更宜眠”表达了对主人诗才的赞赏,并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能感受到诗的韵味与生活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竹林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石塔本无缝,吐光万丈馀。
不是风火扇,又非喉管嘘。
此光胡为来,塔亦不知渠。
解作如是观,身心长自如。
塔身俱著实,光心等是虚。
虚实归一致,无乘亦无除。
霜风袭客裘,朝日晒农背。
谁遣役此躯,隐痛在五内。
宿草渐重生,局蹐处覆载。
扶衰策瘦筇,乞灵问龟蔡。
往来才信宿,屏息过阛阓。
夙驾三十里,仆夫已告惫。
小庵阚道旁,丈室藏法界。
叩扉僧出迎,面熟不猜怪。
白发久不梳,爬痒得痛快。
荷设茗碗供,仍有蒲食配。
去此已五霜,重来发孤慨。
一饱犹可谋,三釜已不逮。
退藏心甚甘,世故肯相贷。
博陵隐君子,堂萱春未艾。
悠悠我之思,此日君当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