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京尘白鬓须,丹青遐想寄衡巫。
如今扫迹长林下,却对真山看画图。
五载京尘白鬓须,丹青遐想寄衡巫。
如今扫迹长林下,却对真山看画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从京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与心境转变。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载京尘白鬓须”,开篇即点明了诗人五年在京都生活的辛劳与沧桑,岁月的流逝不仅在京城的尘嚣中留下了痕迹,更在诗人的鬓发上染上了白霜。“白鬓须”不仅形象地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也暗示了诗人对繁华与喧嚣的厌倦。
“丹青遐想寄衡巫”,这里“丹青”指绘画艺术,“遐想”则表达了诗人通过艺术创作来寄托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而“衡巫”则是古代神话中的两座名山,常被用来象征理想的仙境或心灵的归宿。这一句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尘世,但内心仍怀揣着对美好、宁静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如今扫迹长林下”,诗人以“扫迹”形容归隐后的清静生活,意味着他已远离了世俗的纷扰,选择在幽静的森林中安顿下来,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的“长林下”既是一种实际的环境描写,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心境。
“却对真山看画图”,最后一句巧妙地将现实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诗人面对真实的山川美景,却仿佛在欣赏一幅精美的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在归隐生活中找到了与艺术相通的另一种精神寄托。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心灵深处和谐与美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诗人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从繁华到归隐、从现实到艺术的深刻转变,以及在自然与艺术中寻找心灵慰藉的主题。
坚牢是神仙。待铺扬福履,费尽涛笺。
且自尚书红杏,侍中青田。丰镐地,黔川蛮。
知一般、怀思缠绵。
况三䣊含濡,千家嗑啜,齐戴大罗天。
将进酒,便便言。怎年登大耋,曾不华颠。
共诧方瞳朗朗,长髯岩岩。周召傅,商彭篯。
又浮邱、洪崖随肩。佳节正薰风,瑶琴细弹三两弦。
缩华为峰,剪淞作水,小盆春聚。
嵌空壁立,也似俯窥洲渚。
爱轻盈、海棠淡红,苔坳乍湿前宵雨。
看游鳞绕石,洋洋便抵,寒沧孤屿。江浒。曾经处。
记雨点金焦,危楼悬树。凭舷远瞩,依约方瓷堪贮。
算大千、世界微尘,休论芥子须弥柱。
只难忘、听瀑开先,洗头寻玉女。
向层楼一望,但无际,夜迷濛。
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愁侬。
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耸对寒空。
故把离愁唤起,带声飞过霜鸿。微红。
漏火深松,如有客,隐灯篷。
只幽思无着,云随高下,水隔西东。
栏干,可怜倚遍,恨吟魂、曾不肯来同。
偏是怀人不见,半钩月吐前峰。
帆影收残驿。问讯沤边消息。未黄寒柳外、晓风急。
湖水湖烟,一抹伤心碧。甚处寻秦七。
衰草微云,依然旧日词笔。霜重城阴湿。
归路暗惊非昔。东偏三五亩薜萝宅。
十载尘颜,算只有颓波识。俊游忘不得。
认秃树荒祠,乳雅犹带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