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这首诗是王维在唐朝创作的,名为《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简约与自足。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这两句是在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从佛教的角度出发,探寻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和本质属性。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作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无我的认识,警醒人们不要被虚幻的计算所迷惑,因为肉体是短暂且没有真正主宰者的。
“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这两句是在探讨感官世界(色声)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阴界指的是生死轮回的世界,而作者质疑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到底有谁能够真正把控。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莲花眼和杨枝肘都是比喻,用来形容清净和污浊。作者可能是在表达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以及追求内心的清净。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宁静,即使物质上已经充足,也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和相对存在的,而生命与死亡不过是梦境一般的幻象。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这两句是在强调真实的生活态度,即使面对疾病,也要保持对现实的认知,不被虚妄所迷失。
“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一切教义和理论都持怀疑态度,认为没有绝对真理或污染。
“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抖擞。” 居士指的是出家人或者修行者。作者赞扬这种生活方式的纯净与适应环境的智慧。
“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 这两句是在描写居士的简约生活,不追求物质上的奢侈,而是注重内心的充实。
“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 居士在斋戒的时候,不去乞讨食物,反而保持清净的状态,这里强调了自律与精神独立。
“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待命运的从容态度,即使只有很少的粮食,也能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寻找到救赎和价值。
春宵苦梦短,合眼在故乡。
今宵复何为,历历所见详。
天风吹我巾,明月照我裳。
手持绿玉筇,衿佩同翱翔。
路从北郭门,径诣先茔傍。
五年缺洒扫,青草如人长。
不忍遽去之,徘徊流涕滂。
迂行羊角埂,载出甘泉坊。
河西与河东,人烟眇相望。
屋庐间新旧,田园半榛荒。
故友四五人,相逢诉衷肠。
剪韭焚枯鱼,款坐陈酒觞。
喜极仍自疑,兵戈正纷攘。
人生无羽翮,何以逾津梁。
齧指验所经,恐为覆蕉隍。
鸡鸣声喈喈,惆怅身在床。
山川限吴越,依旧天一方。
辗转久不寐,郁纡祗自伤。
披衣起待旦,聊以成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