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拥肿亭,昼登崔巍岑。
日窥万峰首,月见双泉心。
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
伫想琅玕字,数听枯槁吟。
夜坐拥肿亭,昼登崔巍岑。
日窥万峰首,月见双泉心。
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
伫想琅玕字,数听枯槁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夜晚坐在庭院中,白天则攀登崎岖的高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自己的情怀与艺术追求。
"夜坐拥肿亭,昼登崔巍岑"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夜晚安静地坐在庭院中,而白天则勇敢地攀登高峰。这种对比强烈的动静结合,不仅展现了诗人多姿多彩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日窥万峰首,月见双泉心" 这两句通过日与月的不同光照下观察山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深入洞察。这里的“万峰”、“双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实,更蕴含着诗人的广阔胸襟与深邃心灵。
"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 这两句则通过对松林和竹林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这里的“松气”、“竹氛”都是自然界中清新的元素,它们不仅净化了诗人的耳目,也使得他的衣襟间弥漫着一股清凉之气。
"伫想琅玕字,数听枯槁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诗书的沉思和对自然界中声音的细心倾听。这里的“琅玕”指的是古代乐器,诗人在静坐中回味着这些文化符号,而“枯槁吟”则是大自然中的另一种声音,这些声音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夜更迭、山水风光以及个人情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
水仙缥缈来相迎,伯牙从此留嘉名。
峄阳散木虚且轻,重华斧下知其声。
檿丝相糺成凄清,调和引得薰风生。
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后人好事传其曲,有时声足意不足。
始峨峨兮复洋洋,但见山青兼水绿。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
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
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
独恨长洲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
何物壮不老,何时穷不通。
如彼音与律,宛转旋为宫。
我命独何薄,多悴而少丰。
当壮已先衰,暂泰还长穷。
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
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
瞢然与化俱,混然与俗同。
谁能坐自苦,龃龉于其中。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鸯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鸯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