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虎有道心,至今化为石。
樵童思天游,往往跨其脊。
虚霆走空窍,洪荒未疑夕。
谁将瓮底云,漏作万山碧。
生无丹籍名,肉眼敝尘隙。
徒裁羊毛毡,坐俟须鬓白。
阳林无暑寒,元理要堪扼。
倘于投足穷,一遇寿光客。
驯虎有道心,至今化为石。
樵童思天游,往往跨其脊。
虚霆走空窍,洪荒未疑夕。
谁将瓮底云,漏作万山碧。
生无丹籍名,肉眼敝尘隙。
徒裁羊毛毡,坐俟须鬓白。
阳林无暑寒,元理要堪扼。
倘于投足穷,一遇寿光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历理安寺时,在松颠阁休息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驯虎有道心”开篇,暗喻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变化,同时也引出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接下来的诗句“至今化为石”,则通过石头的永恒性,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自然永恒的思考。
“樵童思天游,往往跨其脊”,描绘了山间孩童的天真烂漫,他们或许在想象着天上的旅程,而“跨其脊”的描述,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展现了孩子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虚霆走空窍,洪荒未疑夕”,这两句通过雷声和远古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壮阔的氛围,暗示了自然界的伟力和历史的深远。
“谁将瓮底云,漏作万山碧”,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云彩比作从酒瓮底部溢出的液体,最终染绿了千山万岭,生动地描绘了云雾缭绕、山色葱郁的景象。
“生无丹籍名,肉眼敝尘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认为即使没有在仙家的记录中留下名字,但通过肉眼就能领略到自然的奥秘,从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
“徒裁羊毛毡,坐俟须鬓白”,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期待在自然中度过余生的愿景,虽然可能只是简单地编织羊毛毡,但这种生活已经足够让他等待到两鬓斑白。
“阳林无暑寒,元理要堪扼”,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宜人,无论季节如何变换,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倘于投足穷,一遇寿光客”,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遇见那些能够引领他理解宇宙奥秘的智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