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不爱碧,润我窗中人。
欲知春云坼,寸寸吐龙鳞。
修竹不爱碧,润我窗中人。
欲知春云坼,寸寸吐龙鳞。
这首诗描绘了修长翠绿的竹子与窗中人的和谐画面,以及竹子生长的动态美。诗人以“修竹”为切入点,通过“不爱碧”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巧妙地表达了竹子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之美。接着,“润我窗中人”一句,不仅写出了竹子给人带来的清凉与舒适,更蕴含了竹子与人的精神共鸣,仿佛竹子的生机勃勃能滋养人心。
“欲知春云坼,寸寸吐龙鳞。”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竹子生长的过程,春日里,竹子似乎要破云而出,每一寸都在吐露着生命的活力,如同龙鳞般细腻而充满力量。这种生动的比喻,既表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也寓意着新生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还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题诗客子鬓如银,壁上题诗墨尚新。
犬已久忘曾宿客,半山风铎似迎人。
行行出西郊,稍觉嚣尘远。
风景既已殊,硗确颇忘倦。
南安古雄州,今亦壮哉县。
九日一佳景,居然在郊甸。
地高瞰川原,林杪露堂殿。
晋朝松百章,存者才一见。
岁月不我留,寒暑几更变。
当年秦隐君,轩冕非所羡。
间关剡溪来,至此获胜践。
结庐巢其巅,穴石为之砚。
城市不到足,公卿罕窥面。
邂逅有至交,相从情缱绻。
缅怀兴元年,致位在台铉。
扶持公道开,不绝几如线。
一言才见疏,斥逐遽遭谴。
天教流落馀,乃遂山林愿。
当年筑室处,遗址了难辨。
独有高士峰,千载猿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