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溪山,纷来窗户。书声时逐溪声去。
江南黄叶是何村,行云偏识壶公处。
游屐耕烟,吟灯晕雨。渔歌层入蘋洲谱。
麻衣草履建阳装,翠微指点吾归路。
大好溪山,纷来窗户。书声时逐溪声去。
江南黄叶是何村,行云偏识壶公处。
游屐耕烟,吟灯晕雨。渔歌层入蘋洲谱。
麻衣草履建阳装,翠微指点吾归路。
此幅《踏莎行·题谢榆孙溪山读书图》由清代诗人杨玉衔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与读书之乐。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溪山之美与读书之趣。
“大好溪山,纷来窗户”,开篇即以豪迈之气概,赞美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与丰富,仿佛山川河流都汇聚于窗前,引人入胜。接着,“书声时逐溪声去”,将读书之声与溪水潺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诗意的氛围,读书之人仿佛与自然和谐共存,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江南黄叶是何村,行云偏识壶公处”,通过江南秋色的描写,暗示读书之地的幽静与雅致,同时借行云识得壶公(传说中的仙人)之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追求的执着。这里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游屐耕烟,吟灯晕雨”,进一步描绘了读书人日常的生活场景,无论是漫步在烟雾缭绕的山间小径,还是在雨夜中吟诵诗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生活状态既体现了读书人的闲适与自在,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
“渔歌层入蘋洲谱,麻衣草履建阳装,翠微指点吾归路”,最后四句将画面推向高潮。渔歌与蘋洲的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麻衣草履的穿着,以及对建阳装束的描述,体现了读书人与自然的亲近与融合;而翠微山的指引,则寓意着知识与智慧的引导,为读者指明了心灵归宿的方向。
整首词通过对山水、读书、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更传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尊崇与热爱。
碧城坛坫久名家,多少蛾眉礼绛纱。
仙子玉垆玉涧雪,美人湘管一枝花。
隔湖香冢秋飞蝶,映水红楼晚噪鸦。
更访吴宫双玉墓,牡丹厅畔竹阴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