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之宗,备在尔躬。求之则远,守之不通。
不求不守,奇哉灵叟。极离极微,应心应手。
触目晴岚,到处成庵。捶呵弥勒,不与同龛。
石虎抬头,泥牛入海。蓦劄相逢,一场风采。
至道之宗,备在尔躬。求之则远,守之不通。
不求不守,奇哉灵叟。极离极微,应心应手。
触目晴岚,到处成庵。捶呵弥勒,不与同龛。
石虎抬头,泥牛入海。蓦劄相逢,一场风采。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空赠给妙庵主的作品,以禅宗的哲理和修行方式为主题。"至道之宗,备在尔躬"表达了大道的真谛就在个人内心深处,需要自我探寻和领悟。"求之则远,守之不通"暗示了真理不易追求,却又不能固守常规,强调了禅修的微妙之处。
"不求不守,奇哉灵叟"赞扬妙庵主的独特智慧,他既不刻意追求,也不拘泥于形式,达到了超脱的境地。"极离极微,应心应手"进一步描述这种境界,即细微之处也能随心所欲,自如应对。
"触目晴岚,到处成庵"描绘出妙庵主的心境如晴空下的山岚,无论何处都能自成一方宁静。"捶呵弥勒,不与同龛"借弥勒佛的形象,表达妙庵主的豁达与超然,不同于常人的狭隘。
"石虎抬头,泥牛入海"运用象征手法,可能寓意修行过程中的顿悟或超越,而"蓦劄相逢,一场风采"则赞美妙庵主的风采独特,如同突然相遇,令人眼前一亮。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语言和意象,赞美了妙庵主的修行境界和人格魅力,体现了禅宗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生活态度的超脱。
初日高楼上,卷幔对黄山。
黄山出霄汉,烂熳发青莲。
参差非一状,朝夕看屡妍。
九华承双舄,敬亭附骈筵。
漫漫云羃岭,沈沈松覆泉。
清飙坐中起,如闻帝女弦。
静有幽事乐,动无尘虑牵。
消摇悦心目,兹道可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