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黄山路,秋云入几重。
寒声泉上竹,古色寺前松。
地隐秦时洞,天连月观峰。
由来真迹秘,不许世人逢。
窈窕黄山路,秋云入几重。
寒声泉上竹,古色寺前松。
地隐秦时洞,天连月观峰。
由来真迹秘,不许世人逢。
这首诗描绘了云台山的幽静与神秘。首句“窈窕黄山路”,以“窈窕”形容山路曲折蜿蜒,加之“黄路”二字,不仅指出了道路的颜色,也暗示了山道的古老与深邃。接着,“秋云入几重”一句,将秋日的云彩融入山中,营造出一种层次丰富、云雾缭绕的景象。
“寒声泉上竹,古色寺前松”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泉水潺潺,竹叶轻摇,是自然界的生动音符;而古寺前的松树,则以其历经沧桑的形态,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地隐秦时洞,天连月观峰”则进一步扩展了空间感,将读者的想象带入更深远的历史与自然之中。秦时洞穴的隐秘,与月观峰的壮丽相连,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最后,“由来真迹秘,不许世人逢”表达了对云台山独特魅力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这里的“真迹”既可理解为自然景观的真实美,也可视为历史文化的珍贵痕迹,强调了云台山作为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与文化宝地的独特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云台山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吟咏,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宁静又神秘的氛围,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