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
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
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耳病的描写和自嘲,表达了自己对于听力减退的无奈与幽默,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医药对某些疾病认识不足的情况。
诗中“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两句,通过提及医书上的六种耳病,并自信一句话便能解决疮疡,表现了苏轼幽默的态度和对传统医学的怀疑。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两句,则描绘了耳疾患者在努力听清微小声音时的困境,以此形象地表达了耳聋带来的生活不便。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指出了传统医药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即医治耳疾常常采用一些无效或是错误的方法。"聪明"在这里指的是真正有效的疗法,而非表面的、形式主义的治疗。
最后,“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则是在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周公旦,即周文王,他也曾经耳聋。通过这一点,诗人自我安慰,或许自己的听力问题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幽默感,还透露出他对于传统医学的一种批判态度,以及面对个人身体状况时的豁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