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失母年十五,大嫂育之嫂如母。
小姑急嫁嫁蛮郎,双鬟私插金钗股。
大嫂泣血告小姑,尔祖仪同父上柱。
如何世阀不对当,失身去作蛮郎妇。
汝贪蛮妇多金银,宁嫁华郎守贱贫。
蛮郎金多不到老,华人虽窭终吾身。
小姑不听大嫂戒,蛮郎战没羊罗寨。
五丁一夜发郿坞,官籍黄金官估卖。
小姑还家嫂怒嗔,弃置弃置同市门。
嫁衣重绣金织孙,今年又嫁乌将军。
小姑失母年十五,大嫂育之嫂如母。
小姑急嫁嫁蛮郎,双鬟私插金钗股。
大嫂泣血告小姑,尔祖仪同父上柱。
如何世阀不对当,失身去作蛮郎妇。
汝贪蛮妇多金银,宁嫁华郎守贱贫。
蛮郎金多不到老,华人虽窭终吾身。
小姑不听大嫂戒,蛮郎战没羊罗寨。
五丁一夜发郿坞,官籍黄金官估卖。
小姑还家嫂怒嗔,弃置弃置同市门。
嫁衣重绣金织孙,今年又嫁乌将军。
这首元末明初杨维桢的《小姑谣》描绘了一个家庭中的伦理冲突和悲剧。诗中,小姑在失去母亲后,大嫂如同母亲般抚养她,但小姑急于出嫁,不顾大嫂苦劝,选择嫁给蛮族郎君。大嫂以家族荣誉为重,提醒小姑婚姻应匹配身份,但小姑贪图蛮妇的金银,不愿与贫穷的汉人共度一生。
小姑不听劝告,最终因蛮族郎君战死而陷入困境,家中财物被官府没收,小姑被迫回家,受到大嫂的愤怒和遗弃,嫁衣重新缝制,再次出嫁。诗中通过小姑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无奈和对门第观念的批判。
杨维桢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风俗和人们对于婚姻选择的复杂心态,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