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得天真独有馀,百花荣谢莫相须。
无穷春思包含尽,但问薰风有也无。
晚得天真独有馀,百花荣谢莫相须。
无穷春思包含尽,但问薰风有也无。
这首诗《牡丹(其二)》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的独特之美与内在的“天真”。诗中以牡丹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首句“晚得天真独有馀”,描绘了牡丹在晚春时节绽放,其纯净与真挚之美超越了其他花卉,独树一帜。这里的“天真”不仅指牡丹本身的自然美,更蕴含了诗人对这种不加雕饰、纯粹美好的向往与赞美。
次句“百花荣谢莫相须”,则对比了牡丹与其他花卉的盛衰更替,强调了牡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无需依赖其他花卉的荣华或凋零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牡丹独立而自足的品格的欣赏。
第三句“无穷春思包含尽”,进一步深化了对牡丹情感内涵的理解。牡丹不仅展现了外在的美丽,还承载着无限的春日思绪与情感,仿佛是春天情感的集大成者。这里不仅赞美了牡丹的视觉美,更揭示了其深层的情感价值。
最后一句“但问薰风有也无”,以薰风(温暖的春风)为喻,询问春风是否能唤醒牡丹的生机,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能否永恒存在的哲学思考。这句话既是对牡丹生命力的赞颂,也是对世间美好事物能否持久的深沉追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牡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情感与存在的哲学思考。通过牡丹这一意象,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表面、追求内在真谛的生活态度。
水流岂无源,草生固有根。
东风洄惊澜,吹此野烧痕。
乱离失母痛,割肠难断恩。
念如两慈乌,饥号各孤鶱。
烟迷太湖渚,霜陨吴会门。
七年一朝见,九起万死魂。
兰沼草复茁,尺蠖信乾坤。
上承高盖旋,景入无永昏。
下凭大载安,辙穷有回辕。
衣破泪始灭,哭绝声始吞。
始命苟有逆,终雨不洗冤。
春晖转忘忧,式复念倚门。
翻思在离别,岂料俱生存。
馀欢菽粟具,辛劳勿出言。
我歌良苦吟,顽薄当弥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