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
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
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是人间秋。
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苍苔,古木哀猿啼禹穴。
今君结屋阿那边,疋似剡川若个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元不曾识天台路。
一俛仰间已再升,何用瘦藤与芒屦。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
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
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是人间秋。
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苍苔,古木哀猿啼禹穴。
今君结屋阿那边,疋似剡川若个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元不曾识天台路。
一俛仰间已再升,何用瘦藤与芒屦。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寄题李与贤似剡庵》。诗中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 这两句开篇即点出了李与贤的才华,如同四明山区的狂客一般,以茅屋为居所,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赐予剡川一曲。这不仅展示了李与贤的文学才能,也反映出他与皇权之间的联系。
"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 安福之称,体现了李与贤在文坛的地位,他的大书如同剡山前的门扉一般坚固而不可动摇。
"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是人间秋。" 这几句诗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他曾踏足各国,奉命前往昭陵检查松柏。这段经历发生在八月初,景象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季真茅屋荒苍苔,古木哀猿啼禹穴。" 这几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景象,山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荷花间露珠滴落,月光洒在波光之中。季真茅屋荒凉而苍老,古木间传来哀猿啼禹穴的声音,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古朴而静谧的氛围。
"今君结屋阿那边,疋似剡川若个言。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元不曾识天台路。" 这几句诗中,诗人提到了李与贤在阿那边结屋的景象,并对比自己曾经到过剡川而李与贤尚未至此地。这段描写流露出一种友情中的相互期许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一俛仰间已再升,何用瘦藤与芒屦。"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不为名利所动的心境。一俛仰之间,即便是人生起伏变迁,也不必过于在意于世俗的纷争和功名。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才华与个性,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主题。
艳识千秋帅,惊看万里侯。
风声雄海岱,意气重山丘。
报国筹先运,开疆笔暂投。
援桴推后劲,仗钺睹先忧。
雨雪霏行旆,冰霜绽赐裘。
列营屯虎豹,增灶宿貔貅。
谕檄流关外,飞书遍陇头。
渔阳尘骤息,辽水淖全收。
月满刘琨塞,天清庾亮楼。
胡床无限兴,能似昔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