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顾名节,商人竞刀锥。
义路久荒没,人谁得其蹊。
夷齐独何为,行矣西山薇。
猗彼延陵子,高踪邈难期。
清风激颓靡,薄俗渐浇漓。
岂意千世下,人犹想刑仪。
端居贵名教,动息怀所宜。
冥心戒苟得,百行从可知。
仲尼有明训,勖尔恒自持。
志士顾名节,商人竞刀锥。
义路久荒没,人谁得其蹊。
夷齐独何为,行矣西山薇。
猗彼延陵子,高踪邈难期。
清风激颓靡,薄俗渐浇漓。
岂意千世下,人犹想刑仪。
端居贵名教,动息怀所宜。
冥心戒苟得,百行从可知。
仲尼有明训,勖尔恒自持。
这首明代王恭的《潘源润思义轩》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诗的前两句“志士顾名节,商人竞刀锥”,将志士对名誉节操的坚守与商人的逐利之心形成对照,揭示了社会风气的两极分化。接着,“义路久荒没,人谁得其蹊”表达了对道德准则被忽视的忧虑,暗示寻求正义之道变得困难。
诗人以伯夷、叔齐的典故,赞扬他们不随流俗,宁愿饿死于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高尚情操,以此激励人们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纯洁。“猗彼延陵子,高踪邈难期”则借延陵季子的隐逸之志,强调了超脱世俗的高尚行为难以企及。
“清风激颓靡,薄俗渐浇漓”进一步批评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呼吁清风能振奋人心,驱散庸俗。然而,诗人并未绝望,他深信在历史长河中,像伯夷那样的人物仍能激发后世的敬仰,“岂意千世下,人犹想刑仪”。
最后,诗人倡导人们应珍视名教,保持内心的清明,戒除苟且,以百行示人。他引用孔子的教诲,勉励读者要时刻自我砥砺,保持高尚的品行。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对道德价值的坚守和对社会风气的期待。
抗志潜心六籍中,文章直欲拟轲雄。
谁云前辈风流尽,尚有斯人气味同。
南浦送行伤碧草,北窗归卧享清风。
君王寤寐思黄发,会见蒲轮徵此翁。
晓来新过雨,天宇肃以凉。
横空跨綵虹,物被五色光。
夜久群动息,月出东南方。
团团叶间露,皎皎瓦上霜。
四月未全热,清飙吹我裳。
新桥跨长堤,下有百里江。
月色万古在,江流自奔忙。
谁呼谪仙人,被发下大荒。
对月哦汝诗,临流饮我觞。
夜景信奇绝,兹游固难忘。
天地多变态,况乃魑魅乡。
不如坐待赫日射屋梁,妖禽孽狐都走藏。
磨蚁不停足,故交益无多。
向来苕溪梦,但有高轩过。
昂昂芝田态,长饥玉山禾。
顾我老且穷,吹毛从鸟窠。
何当寂寞滨,纫兰共扪萝。
非无烟霞志,奈此饥冻何。
言离更踌躇,参横照斜河。
为公睇金台,慷慨徒悲歌。